此刻

对,我还在给这个域名续着费,只不过处于一个长长的待续状态。

此刻,仿佛能和差不多两年前无缝衔接。我仍然存在于这里,好像快镜头闪现中的一块如如不动的石头。不过细看的话,石头上的青苔和皲裂以及其他小生命的迹象随着快镜头闪现而同频变化着。

此刻,半夜十二点刚过,我离开身边酣睡的小弟弟下楼给爸爸打电话,没人接。之前爸爸发来微信说他这两天不舒服。听他的描述,我感觉他可能肝脓肿引起菌血症了,之前四期结肠癌术后的一个并发症。当时没有根治,就继续化疗了。现在定时炸弹爆炸了。我给他发去了很多该和医生跟进的要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能做的了。

之前有篇帖子说过,生活平静美好了这么久,让我惴惴不安,因为我知道烦恼是人生的常态,而顺遂只是多重烦恼中间的暂时状态。我每天心满意足地活着,因为可能第二天生活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变化终于来了。我迎接了它,走进了它,暂时离开了它,又一次与它碰面。

2024年的这下半年,我飞回国了三次。我没感觉我做了什么,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爸爸的病情还在高潮战斗状态,还没有到我做总结陈词的时刻。然而在这个刚过午夜的晚上,在一个没有被接起的电话之后,我突然想回到这里记下一笔。

待续吧。

一方寸,一瞬间,一切

那天我在Costco有点低血糖,就先去餐饮部那里坐着等着队友和孩子排队结账。

我就在那里坐着,很狼狈苍白的样子,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推着购物车。突然意识到我很享受这样一种在人群里坐着什么都不做的状态。有多久我没有这样坐着,不用随时响应孩子的召唤,不用从一件事急赶着到下一件事,不用说不必要的话,大脑放空。有多久我没有看过电影了。但看着眼前的人,看着各家人买得东西,不同的东西代表着不同的生活,那么多不同的生活在我眼前交汇又消逝,胜似看了很多部电影。有多久我没有旅游了。但看着那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他们从别处来,又去往别处,他们的表情、谈吐、穿着、购物习惯,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胜似去了别处旅游。

在Costco这样一个无聊的中产阶级消费的场所,这一方寸,这一瞬间,我享受了一切。

那十分钟可能是我近一年来最快乐的一瞬间。

这些年来,我习惯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去体会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困于孩子没法出远门旅游,我看看小区里的人工湖、草地、野鸭,仍然有那些波光粼粼、那些四季变化、那些生命律动,努力把这些感受在心里放大,放大,尝试体味到和去名山大川带来的相似的震撼。出不了远门也许没什么,我还可以看书。我用全部的碎片时间来看书,忘我地体会书里面别人的世界,把别人的生活过了一遍又一遍,把没去过的地方去了一个又一个。书真的太好了,我被困于方寸之中,仍然可以饱览各种风土人情。

购物心态的转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东西,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要好好用它,好好爱护它这样可以用久一点”,而是“我要再买一件一样的”,或者“我要把同个款式其他颜色都买一遍”,“或者我要把这个牌子其他类似款式也扫一遍”。

所以同样颜色同样款式的一个通勤包,我大中小黑色棕色各买了一遍,共6个。同一款式的眼镜,我每个颜色都买了一副,共5副。每一件满意的优衣库或者无印良品的衣服裤子,我都至少有不同颜色的两条。

只有这样,看着这些相似的物品,我才生出一种安全感。好像这个世界上我少了一件需要担心的事情。好像我不用担心“今天穿了蓝衣服,可惜我没有蓝色系的眼镜去搭配”,或者“今天上班要带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如果我的包包小一号就好了”。

我知道这是陷入了一种物质充足的陷阱。然而我沉迷于它带给我的满足而不愿改变。说到底它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坏处——除了占用空间。

但再一想这也滋生出一些问题。比如我的欲望在缓慢地滋长。以前我觉得这种行为可以用于优衣库,用在无印良品上我有点不舍得。后来觉得可以用于无印良品上,用在cos上我不舍得。而现在我开始在买cos时也出现了这种行为的端倪。再比如隔三差五的我会生出想要极简生活的意愿,而这种意愿一旦出现就会和家里琳琅满目的物品打架,搞得我很矛盾很焦虑。再往大了讲,这是多么不环保,给地球带来多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去年底我一口气买了九副眼镜。一年前我还只有一副,戴了快十年了,镜片上都有很多划痕了,导致我不得不重新配一副。关于眼镜的购物闸门一打开,我就开始担忧,万一这一副新的坏了我该怎么办,岂不就变成睁眼瞎了 (虽然自开始戴眼镜这二十多年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于是我一口气又买了八幅。至今为止我只一直戴着其中的一副。另外的八幅眼镜静悄悄躺在抽屉里等到我的临幸。但我感到无比安心。去年底我还发现自己缺一条白T。我先买了一条,然后我担心,万一这条洗衣服时被染色了怎么办,万一我出汗了把白T弄黄了,或者吃饭炒菜的时候把它弄脏了,或者被我孩子把颜料甩在上面,怎么办?然后我有一气买了各种款式十几条白T——然后我感到了一种白T安全感。

这是一种病吗?该治吗?

平静地走进2023

最近一周很多跟附近朋友的走动。在我生活的这种比较偏僻的乡村,很容易生出想要和人更亲近一些的想法。虽然我也很擅长自己一个人待着,但感觉和朋友聚会了以后家里其他每个人的心情都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两天在看《1Q84》。总觉得以前看过这本书,但翻开以后对各种情节只剩下非常模糊的印象。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是那种又引人入胜,但又不会沉迷到忘乎所以的故事。前不久还读了村上的《跑步》那本书。觉得村上和我还是比较合拍的,很容易引起共鸣。对一些并不推动情节的描述也并不会觉得无聊。

另外在netflix 上发现了一部新的台湾剧《妈,别闹了》。非常精彩。惊诧于台湾影视剧已经到了这种精彩的程度,而大陆影视剧还停留在如此浅薄造作的水平。贾静雯也是著名的美女,但人家仍然是一部接一部扎实地产出风格各异的高水平作品。反观大陆的那些美女,多年如一日仍然只是在靠一副皮囊和八卦搏热议。这两天跨年晚会,小红书又跳出各位美女的造型比拼(对,说的就是杨幂、关晓彤、杨颖、林允之流),美则美矣,我却没兴趣多看第二眼。小鲜肉就连名字就叫不上来。大陆的很多明星文化修养太低,脑袋空空,靠各种手段搏流量,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我倒是很喜欢一些欧美明星,作为明星的同时他们也是个有自己思想观点的人。很多明星可以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很多大陆明星恐怕脱离了讲稿,连一句话都无法完整表达。

这两天美国华人医生关于新冠疫情的两场讲座吸引了很多国内医生的参与。新冠这两年,愈发庆幸当初做了出国的决定,导致我现在不必为很多事情烦忧。隔岸观火,对我深信不疑了二十几年的土地生出越来越多的怀疑。毋庸置疑我仍然想念那片土地,但很多从小被根植在头脑里的观念在这两年渐渐松脱。我对它的未来持着乐观与悲观混杂的态度。但我仍然非常期望2023年,趁着我的爷爷奶奶还在世(他们已经撑了三年仿佛在等着我们回去。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能撑过2023年),想带着两个孩子回去一次。这是2023年的最大愿望。

又来了

我又来写了。

自从前天重新回到这个地方写日志,写日志的快感又一下子灌注到我身体里,让我想再回来再写写。

孩子睡下了。队友睡下了。家里除了空调停停开开的声音以外,安安静静,全都属于我。在挣扎了半个小时后,忍不住下楼扫荡了5个蝴蝶酥,心满意足地回楼上又刷了一次牙,然后坐下来写日志。

写日志帮助我内观,帮助我思考。写字的时候,我需要观察自己的情绪,然后想办法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我需要搜肠刮肚想一想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是值得写的,自己对于这些事的看法又是什么,然后写下来。写下来之后又要自己读读,看看这些看法是不是太偏激太片面,还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想一想。写字帮助我留住时间。我把那些记忆碎片抓住,留在这个网络空间里。我把发生过的事情再回味一遍,再从我心中过一遍。时间仿佛过得慢一点,不再是“嗖——”的一下,囫囵吞枣过去。

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是无限的。

其实从来就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只不过更年轻的时候,感觉时间很充裕,总是有“以后”。而现在,一个个以后都变成了现在。六七岁的时候,感觉二十几岁简直是行将就木的年龄。二十几岁的时候,感觉三十几岁是木已成舟的年龄。现在,看看收藏夹里“想看”的书,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些书这辈子都看不完了。我的妈妈六十几岁了。她还是那个穿着碎花裙子的年轻妈妈啊。她现在已经是个老人了。我不忍相信。而我的孩子,他们从一片虚无中向我走来,长成了一个人形。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完全是意识流地再写。很爽。

遗憾:渴望友情。渴望面对面的朋友。朋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谈得来的人不在眼前。谈得来的人已经留在了人生的过去。我不知道如果留在国内现在会不会没有那么孤单。会不会身边有很多朋友围绕。每个周末都是热热闹闹的。还是说,不管身在哪里,孤单永远是人生的常态。永远永远都会渴求那样一个想象中的朋友。还是说,我这样的性格,不管在哪里都没法交到特别贴近的朋友。

没法和人保持长期亲密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问题。要不要考虑看一下心理医生。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定期去看看心理医生吗?其实,是不是每个人都缺少一个朋友。

我还活着

嗖的一下。一年多过去了。

上次写日志还是从拉斯维加斯回来。还想着以后要多写一点。然而……

转眼间,小宝宝已经十个多月了,满地爬,顽皮可爱,成了一个有点思想的小小人了。

没功夫写日志,意味着我没什么功夫思考,没有反思,没有内省。写字是我最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年,我有心智上的成长吗?我有增进更多的智慧吗?还只是前一年的重复?

这一年,有妈妈和婆婆加持,其实生活多了不少便利。我其实有很多时间。我有充分利用它们吗?

有多少时间是被“杀”掉的?有多少是被认真对待的?我可以很容易地就想到很多瞬间,我心不在焉地陪着孩子玩,脑子里什么都没在想,只是等着这段陪玩的时间过去,孩子就可以上床睡觉,我就可以“自由”了。

我“自由”了吗?

我知道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太多时间了。加了几个有意思的微信群,每天都花大把大把时间刷群信息和加入讨论,感觉热热闹闹,关上手机却空空落落。明年,再一次下定决心, 接下去的一年,一定不要在手机上浪费那么多时间了。

砍掉了几个孩子无意义的兴趣班。感觉年初有一段时间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了。自己每天下了班疲于接送,孩子这么小其实也学不会什么,这个阶段更需要的可能是家庭的陪伴。在家讲讲故事做做手工,有点时间学学中文提早打好基础,比小小年纪去上各种体育课更有意义。目前只保留了一个打拳的课,这个课是一年一续的。一月份到期可能也考虑不续了。天气暖了以后可以再去户外踢踢足球。其他的体育音乐技能再等两年吧。

自己呢,继续龟速前进学习西班牙语。起码,这一年的学习坚持下来了。有时实在偷懒刷一个非常简单的复习课保持每天学习的记录。但至少这一次没有半途而废。

看了几本好书。但还是看得不够多。以后要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挪到看书上去。

工作上。只能说稳定。病人数量稳定上升。感觉病人都挺喜欢我的。很多人陪着家属来看我,结果转头自己也转来看我了,然后一家人和朋友都来看我了。这种被信赖的感觉很好。但收入、职称这些世俗功利的进步并不明显。我也试着不要去太在意这些。我很喜欢我目前的工作。一直想做的突破是开展一些新的操作技巧,比如关节注射、皮肤活检之类的。

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但深入的人际关系仍然缺乏,所以仍然时常感到孤独。

妈妈在这里快一年了。爆发了很多次矛盾,但确实感觉关系更亲密了一点。关于这个想要再深入反思一下。

好了,先碎碎念到这里。睡觉去了。不知还会不会有朋友来这里看望我。祝朋友们都好。在平行时空里我们互相挂念。

两个宝贝

上一篇日志草稿还停留在怀着第二个宝宝的时候。是一篇牢骚文,没有发出来。转眼间小宝宝已经快两个月了。

不经过审视的时间,就是随它流淌,嗖的一下划过了许久。再不记录一下就忘了。所以我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

看着身边的两个小宝宝,打心底里觉得他们真是我的两个珍贵的宝贝,生命里最宝贵的礼物。这样说挺俗的,也会被以前的我瞧不起。我从前都一直觉得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不为其他任何人活着。但在我自己的生命之外有另外两个生命,无条件陪伴我依赖我爱我至少18年,给我最鲜活的喜怒哀乐的体验和最紧密的亲密关系,我真的太满足了。有时候觉得有了两个孩子以后,就好像随时腿上绑了两个沙袋在走路,辛苦,但真是甜蜜的辛苦。

大自然总是可以疗愈

我家开车十多分钟的地方有一片树林,非常原生态,有树有山有小溪,还有恰到好处的徒步小径。过去两年来,我不停地和孩子去,总不厌烦。

说来有趣,如果一个购物中心或者科技馆之类的,如果每两周去一次,没几次就腻了,再也打不起前往的兴趣了。但是这片树林,每次我和孩子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无所事事的时候,就会驱车前往。有时候我在家憋了一整天,被孩子吵闹搞得胸闷气短,或者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烦躁不安,我们也会去那片森林。它总是不会令人厌烦,总是有得看。总是可以疗愈。

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夏天,四季风景变换。即使同一个季节,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去,看到的也不同。每片树叶、每一声鸟叫、每一块苔藓分布、土壤的干湿、溪水的潮涨潮落、新发的芽、新冒尖的草叶子,即使是这样一片小小的树林,也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姿态,没有重复,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多样性,既复杂又简单。在孩子眼里,它是玩水捉虫踩水坑追影子捉迷藏和妈妈赛跑的地方。在我眼里,它是一个如此包容的广大的天地,把疲惫不堪充满怨气的自我扔进去,烦恼就慢慢消融了,变得不值一提,虫叫鸟叫充满了我的耳朵,我没空再去生闷气了。我也不用再为孩子烦累了,树林正在照顾他。我也不用担心孩子今天有没有学到什么,树林正在教他。教他美丽、教他真实、教他聆听和观察、教他谦卑和包容、教他保护自己和敬畏周围的世界、教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比那些美育网课高级一百倍吧。

大自然总是可以疗愈。

即使不能去那片树林,即使只是走出家门,沿着小区里的草地和野花丛走走,走在天和地之间,走在风里面,从这些仅有的人造世界内的小片自然,我仍然可以得到疗愈。

真的很喜欢和孩子“到外面去走走”。没有什么目的,倒是想看看这趟走走会遇到什么。有时候一眨眼吃完晚饭天黑了,我们仍会手拉手出去走走。外面下雨了,我们还是会撑着伞出去走走。孩子说“我想淋雨”,那就淋吧,衣服湿了回家换掉就行了。有时快到睡觉时间了,孩子说“今天还没散步,出去散步好不好”。那就出去散吧,反正小区里挺安全。

好像不同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不太一样。比如我老公,他就不喜欢去那片树林,每次我提议要去,他都说“又去那里,太无聊了”。他喜欢去高级商场,高档舒适的人造的地方,比如曼哈顿Hudson Yard之类的。想当年他是比我更接近自然地长大的,从小在农村,娱乐就是爬树抓虾喂鸡。现如今他却最烦泥土把自己的鞋子搞脏。而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现在反而对自然更加亲近一些。

是真亲近还是假亲近呢。

浅滩

孩子可爱,老公听话,工作顺利,父母健康,很多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个宝宝正在孕育中。

这样的日子就像在浅滩缓缓流动的溪水,泛着灿烂的光,平静美好。

美好总是很脆弱。变动是永恒的。一想到这点,我就会隐隐有种危机感。感觉这浅滩静水不知何时就会忽然坠入湍流深渊,永不复返。最大的担忧是家人的健康,父母、伴侣、孩子和自己的健康,任何一个人出了问题,就会把这平衡打破。

但危机感归危机感,对于这种命运的可能变故,我除了能做的, 其余的束手无策。所以不如好好珍惜当下。把每一个此刻都过成不会令我后悔的样子。

最近继续在大量阅读。读得仍然很杂。文字的世界太精彩了,一头扎进去很贪婪很幸福。孩子在我的熏陶下眼看着也长成了一个小书迷。每天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洗完澡香香地依偎着我读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最近一个月开始断断续续教他识字。没什么进度条,就是看他有兴趣就教几个,目前识了快50个字。他的识字兴致非常高昂。发现自己能像破解密码一般破译出一小句文字所指代的意义,那种兴奋和得意真的是最棒的学习动力。有几次一学起来就停不下来,不停地要求我教他新的字。我有时不得不强行停止,保持他适量的饥饿感。最近还和他一起读《诗经》和一些古诗。最喜欢《召南 殷其雷》和李白的《春思》。非常独特的品味。教海外孩子学中文的路漫漫,以后还有很多艰难险阻,但这个开头我是比较满意的。

这段时间经常去纽约。不出去的时候会觉得待在农村的家里有点无聊,出去了又觉得还真不如在家里看书写字画画。有时候头脑一热就去了,为了出去而出去,只是开了很远的路去吃个馆子或者去某地打个卡,回来想想真的有些浪费时间。相较于去纽约网红地打个卡,我更喜欢带着孩子去坐地铁,或者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 坐上一两个小时。我喜欢观察我孩子在地铁上好奇地东张西望。他早已忘了刚出生的那一年几乎每天我都背着他或者推着他在纽约的地铁里上上下下。在郊区住了两年,他对地铁里这种密集嘈杂的人口百态和喷着臭气的都市工业气息充满了好奇。而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则是纽约标志性的高度多样性的人山人海,没那么多旅游景点的浮躁感,就是很多不同的人在那里休息、表演、路过、看与被看。我希望多带孩子去那里,让他知道人有很多种呈现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能是一种常态。

偶尔我们也会去那种专门为了取悦孩子而建造的都市游乐园。傻玩傻乐。我自己倒是不太喜欢那种地方。我感觉那种快乐太不真实,是人造的,是被刺激出来的。我担心这种地方会让孩子的快乐变得成本越来越高昂。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多和孩子一起去体验各种真实的生活。在街上走走,坐坐公交车,河边公园的草地上小憩一下,那样也能生出很多快乐。这种快乐可能不如游乐园来得强烈,但更坚固,不会因为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但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呢?今天我的真实的生活已经变成了在网上看剧、网上聊天、网上购物买菜和点外卖。周末打卡网红店可能也已经变成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们真的很少再去菜场买菜、很少去邮局寄一封信或者去银行办存款手续、很少每个周末去外婆家吃饭、很少去报亭买报纸或者饭后在小区里和邻居三三两两地乘凉聊天。那种市民的、社交的、有地理距离的真实生活已经渐渐消失了。等待我们孩子的将是怎样一种真实呢?

得知自己又怀孕了

当然是很开心。还是很早期,不方便到处说,但又很想说。可能就流产了,但也不会是因为现在说了的缘故,而是孕早期流产本身的高概率。我一直很希望自己有至少三四个孩子。但是年龄渐长,这种希望逐渐渺茫。我太喜欢孩子了,太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了。和孩子一日一日共同度过的时间里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彼此独一无二极度需要对方的感觉,那种不可能更深地深入了解彼此的过程,我太渴望了。那种在朋友身上、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在伴侣身上遍寻不得的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最渴切的贴近,在日复一日和自己的独处里靠书本和兴趣爱好陪伴自己的舔舐,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治愈。虽然限于他的年龄,这只是在认知层面一种浅层的互动;但由于他和我关系的特殊性,这却又是一种最深刻的灵魂的陪伴。虽然我知道,这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陪伴。

虽然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我知道这个地方也许有一些人会看,也许就会有一些人默默地知道。也许我讨厌的人也会看,但那都与我无关了。有一些见面会尴尬的人,聊到我这里提到的任何话题都会特别不合时宜的人,也会看到这些,我也无所谓了。我以前是特别不坦荡的人,现在想坦荡一些。越坦荡,我就越无所畏惧。

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各种思绪特别泛滥的时候。思绪呈现的形式也特别会被最近所读的书影响。最近读了一些石黑一雄,于是思绪也成为了一些特别细密的回忆的网,把一些过去的点点滴滴打捞出来。

那些生了三四个孩子的朋友,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很明显,在我怀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我的对性方面的欲望就彻底消失了。再加上我一直跟孩子一起睡,所以这一次怀孕的到来是一次非常人工的经过计算的过程。之前也想过顺其自然,但后来发现顺其自然的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有第二个孩子了。所以在时隔近四年之后,我终于购入了排卵期试纸。时不时我会想,孩子的质量和夫妻当时行房时的感情和质量会有关吗?我现在的孩子那么精灵可爱感情充沛,会不会是受到了当时爸爸妈妈之间如此富有激情的影响?而这次怀孕如果失败,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正在孕育中的生命也许意识到他的诞生是多么人工和不适?

以上的话题我能和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人说吗?恐怕没有。但它又确实是我日夜都在担心的问题。

和孩子在一起,我觉得我的母爱太泛滥了,多得在一个孩子身上用不完,就像当年苦苦折磨我的涨奶一样。很多个夜晚,我看着躺在身边的孩子,偷偷亲着他的小脸蛋,觉得自己泛滥的母爱再这样下去就会被浪费掉了,非常不舍得。虽然我也害怕再生一个孩子会迅速耗尽我的精力。毕竟我是一个精力非常有限,但对维护自己灵魂完整性要求特别高的人。这个孩子已经在我的灵魂完整性上咬出了好几个小口子,让我放弃了一部分的自己。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冒着继续牺牲一部分自己的风险去再爱一个孩子。

在现实生活里我还是一个正常人。非常非常非常正常且积极向上的人。在这里写的,都是在最深的黑夜里最最破碎和本我的一些思绪。可能完全不能代表白天的我。所以没有必要以偏概全,更没有必要猜度和干涉。

有时候想到会噗嗤一笑。可能如果只看这里的文字,会觉得自己像一个神经质的,整日没事干胡思乱想过度敏感的人。每个人何尝不是呢。每个人在深夜独自一人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也许无法启齿的想法吧。可是在白天,大家衣冠楚楚面对面的时候,都继续扮演着认真履行职责的正常人。

只有我的孩子,他一如既往是自己,只扮演自己,没有任何掩饰。我们又是何时从这样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矫饰的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