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可说话的人越来越少。
而且发现自己渐渐不爱和陌生人交谈。
很多时候说话是不自知的状态,是潜意识里想要保持一种交谈的状态,却没有实现任何有意义的交流。而和陌生人说话,往往止于开场皮毛,也许二十个人里能遇到一个能继续说得下去的,但我也已不愿把时间花在那十九个。在特定场合里遇到的人,交流着微信仿佛以后随时可以联系,却是道别后立即忘记了模样。
在新的城市生活最慢性的精神痛苦之一是没有熟识的老友。那些从小学一起长起的朋友,那些住一个寝室整天一起洗澡上厕所的朋友,以前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现在想起来却是珍宝中的珍宝。我和他们知根知底,背景相似,有共同的记忆,那些交谈是多么自然、多么随心所欲。美国也有朋友,大家都非常友好、一起玩玩乐乐嘻嘻哈哈,但这种拔地而起的友谊仿佛随时可以随风飘散,没法长在一起。
这种感觉在两年前我在美国各处面试时尤为强烈。那时在十几个城市间奔走,和不同的人相遇然后道别,然而我极端厌恶这种分分合合的感觉。2014年1月26日我在微博里写:短暂的奇遇,无法再见的美丽笑脸,太阳起落之间握手言欢再相拥道别,都开始令人厌恶。淙淙溪水缓慢流淌,渗进土壤,向下抵达深处——那里根系交错,植物们住在一起,每天都长得更高——我期待这样的生活。如果笑意盈盈的眼神只能见一次,就消失在可触及但不够理由出发的地方,不如一开始就不要遇到了。
很少的时刻,我会遇到只见一面就相谈甚欢的朋友,几句话就能感受到,品味相近,背景相似,却不相同。我们醉心于彼此的差异,又为彼此的相似而互相吸引,各自给对方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各自又在对方的认同感中得到慰藉。她们是救命稻草,是城市里一座座小小的暖岛。偶尔也会有旧时老友造访波士顿,我拼命抓住他们仿佛活在旧时光。然而,她们一个一个走近、又一个一个离开我去了别的城市。那种感觉好像是悉心种下的小苗被连根拔起,我叹口气,把小土坑掩埋起来,告诉自己没关系。
真的是没关系。我有很多书陪我。同书里的人交谈比和大多数人聊天更有意思也更有效率,可以直接略过不必要的寒暄直抵各处。这段时间工作没有上一年这么忙,多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买了很多书。上一次可以随心所欲读书的时间是两年前,我来美国之前。过去两年来从来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性看书,现在我又找出了我长长的豆瓣书单,挨个买下来。这是财务自由带给我的享受——买书不眨眼。
另一条两年前的微博,我写道: 我想要长长久久的东西——可以维持长长久久的深入的感情,可以穿长长久久的舒适的衣服,可以用长长久久的坚固的家具。一条结实的裤子,好好穿可以穿很久,会起只有旧裤子才有的那种毛球和皱褶——皱褶会顺着我身体长;颜色会随一些记忆褪掉,那里有很多缕日光、有水、还有肉体的印记——裤子都记住了。
长长久久的东西,我知道有一件,自从遇到了腾仔以后,我知道不管身边人事怎么变幻,他是那个长长久久的人。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世界那么那么忙碌纷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烦恼着,车水马龙热气蒸腾,有一个人愿意和我长长久久的待在一起,是多么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