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一个被很多人羡慕和模仿的人。
我出生在江南沿海相对富裕的地区,从小家里条件不错,基本上想要什么都能拥有,自己比较上进,性格也挺讨人喜欢,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学校里最大的干部(二年级就戴三条杠了),考最好的成绩(体育成绩除外),有最先进的文具。老师都喜欢我,女同学们都想和我玩,男同学们都想考试抄我卷子。我很小的时候就穿上了耐克鞋,用上了文曲星。就连每次学校搞家庭植物展示,我都带去一盆最大最漂亮的植物。
我也并不因此骄傲,反而很喜欢和所有人做朋友。不论是其他成绩好又漂亮的女同学,还是成绩一般长相平平的同学;不论是调皮捣蛋的同学,还是内向害羞的同学;不论是家境富裕的同学,还是家境普通的同学,我都处得挺好,也都愿意和我做朋友。大家都挺服我,我在同学们中间也有号召力。有一次整个年级上公开课,最后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发言做一个总结,老师让大家提名一个同学来发言,大家都没有什么犹豫,齐刷刷地喊我的名字“赵—越—”,那可是整个年级的同学。
小学一年级没开学几个月,我就得了全校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击败了那些五六年级的讲故事高手,从此讲遍整个学区无敌手。只要是我们学区的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我都是第一名。只要是我们学区甚至是市里的大型活动需要小主持人,我都是当仁不让第一人选。我身边的男主持人换过一波波,但我永远是那个脸蛋被涂成猴屁股的女主持人。
小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会模仿我。有同学的妈妈甚至直接对她说,在学校就跟着赵越,她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于是只要一下课我开始打开课本预习功课,她就也跟着打开课本;只要我去上厕所,她也去上厕所;只要我削铅笔,她也开始削铅笔。那时学校时兴搞雏鹰假日小分队,大家自由组队完成各种活动,女同学们竞相想要加入我的小队,为此我还进行了残酷的面试淘汰。有小捣蛋男同学的爸爸会来我家做客,只为帮他儿子借我的上课笔记回去看看。
这样的情况延续到了初中。我在成绩上的竞争对手多了些,但我仍然可以轻松成为年级前三。我依然有很多朋友,依然有很多人想和我成为朋友,依然主持节目,依然是小干部。有很多男同学开始暗恋我(从小学开始就有了嘿嘿),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开始有男同学在后面跟踪我(这也是从小学开始就有了)。
对于所有这些我都毫不在意。如果有人想在成绩上赶超我,我轻松就可以把他们打败。我没有感觉任何人是我的对手。对于想要模仿我的那些同学,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因为我根本没有觉得他们对我造成任何威胁。我也不骄傲,因为我拥有很多,所以我不怕失去。我习惯了做一个群体里最优秀的那一小撮人。我很自然地加入了周末精英竞赛班,虽然我对奥林匹克从来不感兴趣,但是我的成绩也足以让我留在竞赛班里。
这样的情况到了高中开始有了些许变化。我从小城市去到了上海读书,并且进了全上海数一数二的一所高中。记得高一开学摸底考,我突然感觉到卷子变得陌生起来,以前感觉易如反掌的英语突然变成了一门陌生的语言。我的同学变成了在我眼里带着些许光环和优越感的上海同学。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外地同学,大多来自同样富裕的其他江南沿海城市,仿佛是那些城市里的我,只不过在很多方面更加优秀。大家谈论的很多东西再也不是我早已知道的那些,很多都是我闻所未闻。我的高中还有很多来自上海高校教授的子女,他们的学识就更不是我能企及的范围了。许多人从小就随父母去国外访学,随口就是当年在剑桥或者哈佛的见闻,早已是我不可触及的领域。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再也不是在全校面前每周指挥国歌大合唱的那个耀眼的学生了
我不服输的性格在此时显现出来。记得高一第一次摸底考我的成绩是全年级八十几名。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我的一生中习惯了前三名,根本想都没想过八十几名的成绩是个什么滋味。八十几名,那应该就是差生了吧。我不能容忍我考了一个八十几名,我无法容忍自己是这么一个中不溜秋的成绩。我记得我那时心里非常非常难过,反而是我爸爸妈妈一直在安慰我。但话又说回来,这个名次比我想象中好一点,至少不是倒数的。八十几名离第一名,可比两三百名离第一名近多了。我开始了我暗自的努力。那些深夜熄灯后拿着充电无影灯偷偷摸摸看书和阳光明媚的周末闷在图书馆做题的日日夜夜后,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的成绩是年级第二名。我的高中可是全上海数一数二的高中。
在社交方面,我依然凭自己的好人缘结交了很多朋友。高二的时候,我高票当选了班长(还是副班长我忘了,因为我印象里海宝是班长)。无论是上海同学,还是外地同学;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无论成绩好还是成绩不好,我都结交了不少朋友。也开始有男同学开始追求我,自己班的其他班的,还有高年级的。下了课来我教室看我,中午食堂吃饭过来和我搭讪(当然我以前的日志介绍过,整个高中我只暗恋过一个男生,并且从来没有对他说过。后来我知道他也曾暗恋过我)。
由此,似乎我又渐渐变成了一个自己心里的那种优秀的学生。我也坚信并目睹着凭自己的努力可以变得更好。
大学我就不提了。我用一个挺高的高考分数轻松进了想进的专业。我的大学就在我高中的隔壁,所以在大学里我感觉一切都是驾轻就熟,继续延续我的优越感。
直到我来到了美国。我来到了波士顿,一个充满了整个世界精英的城市。不像大多数其他外国医学生考进的是多数为外国人的社区医院住院医项目,我进了一个大多是美国本地人人的大学住院医项目。一开始我觉得挺开心,我觉得我的项目比大多数我的同届来美国的同学都好,都高级。但等待我的,如今看来,是非常抑郁和灰暗的三年。
首先语言上就没法过关。虽然我的英语在普通交流和医患交流上没有问题,但是完全无法做到和美国人随意聊天开玩笑。我无法准确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心中枉有一个高明的主意,却也苦于只能用小学生的口语水平说出来。对此我开始感到自卑,怕说错或者说了一半卡壳开始不敢开口说话。我成了一个尴尬的透明人。一开始和同事们去了几次酒吧,但是他们说的笑话我大半听不懂,他们的打趣对话我也插不上半句。渐渐我就不再和他们处去一起吃饭社交了。后来发展到毕业晚会我也尽量躲着去,因为他们在派对上落落大方地交谈我根本不会,我不知道我该和他们说什么,我甚至不知道在这样的派对场合该怎么说话。我当然也可以去参加这些活动,不痛不痒地说上一两句话,保持自己的出席率,不至于让自己显得那么社恐。但我太习惯了做被簇拥着那一个人,而无法面对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背景人物。
我的美国同事们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峰。他们看上去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但个个都非常开朗、自信、健谈。很多人迅速和护士打成一片,一边工作一边和护士三两句聊天,而我还记不住每个护士的名字,和她们说话也止于公事。我也想和她们聊聊天亲近一点,但我实在不知道该聊什么。有时候我们一起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同时和她们愉快地聊天,我安静的坐在她们当中,感觉周围的空气干涩得可怕。每个同事的业余生活都非常丰富。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值得大说特说的爱好。有的人从小喜欢骑马,对各种马的品种习性了如指掌;有的人喜欢滑雪,一有假期就去全国各处滑雪;有的人以前是专业芭蕾舞演员,等等。再不济的也喜欢旅游,全世界各地都去过,从小就出国到处旅行。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平常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的爱好往往是看得出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不仅是喜爱而且玩得很好,一聊起来就有说不完的话。相比之下我的业余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我没有什么值得说的爱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平时休息的时候,我就瘫在床上刷中国电视剧,或者去中国超市买菜,或者去逛逛波士顿那些大众景点,仅此而已。
我有一个同事,是一个混血儿,长得很帅。要说这样的人通常学习不太好吧,但他专业知识却非常过硬,还特别会教学,连年被评为最佳带教和最优秀住院医。要说这样的人通常都不太会社交吧,但他和所有的人都打成一片,还很幽默,甚至是那种最难搞定的中年护士,在他毕业的时候还舍不得他为他掉眼泪。要说这样的人都比较高傲吧,但他特别儒雅谦和,见谁都笑盈盈的,声音也很温柔。要说这样的人都比较主流吧,但他的爱好竟然是跳街舞,而且是最难的那种,把头顶在地上倒立转圈那种,还跳得很好网上都有流传的视频。要说这样的人都比较好强争第一吧,他竟然住院医毕业后去了一个非常冷门小众的专科,因为他说他喜欢。
我所有的自信都在我住院医第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就被打击得一败涂地,往后我几次三番想重振旗鼓,都再也无法重拾自信。同事们的医学院培训都非常扎实,转变成住院医都立马就挽起袖子干活,无缝衔接。再复杂的病人,再紧迫的时间,他们都能早早写好病历,自信潇洒地汇报病史。而我一直到第三年,仍然每天加班写病史。现在回头看,我的住院医三年过得非常灰暗。我不仅发现我和同事们的差距不是单纯凭自己努力就可以追上的,还有很多是出生以及从小成长的环境资源文化决定的,而这些是我无力改变的。更关键的是,他们颠覆了我对于好坏的概念。在他们(大多数)的眼里,没有统一的好坏标准,有的只是做自己。
而“做自己”在我的字典里是一个陌生词。我从小就学会凭自己的努力朝着一个目标成为最好的那一个,却唯独没有学会做自己。我记得自己别着三条杠站在国旗下指挥全校唱国歌的时候是多么讨厌自己在做的事,多么渴望自己是台下队伍里那些唱国歌的同学中的一个。当自己涂着厚厚的妆在台上主持节目或者作为大队长讲话的时候,我多痛恨自己在做的事,痛恨自己身上穿的小裙子和小皮鞋。从那时候我就已经觉察到痛苦,现在想来是因为那都不是我自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进了一个全是外国人的住院医项目可能我就会很容易出人头地,因为大家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成绩、是否进入热门的亚专科等等)。我可能会继续成为一个有很多朋友的优秀的住院医,继续要强,继续顺理成章地进入一个热门亚专科,也许偶尔会觉得不自在,但直到自己在成为所谓“卓越”的人。
但现在我似乎更感激我那抑郁和灰暗的三年。让我不停在自卑和打击中面对自己。那些自己一个人独居一个异国地小房间的日日夜夜,没有朋友,不愿出门,只能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日日夜夜,我似乎比以前更加认识了自己,我的兴趣所在,我的激情所在,我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能让我真正开心。
直到今天,我在做的事看上去不再是世俗眼中那般“精英”,但我大多数时间都挺自得其乐。看到别人的境况我时常会心有动摇,会有不甘,但我知道那是我在拿以往的世俗价值观在和自己作比较。这时我就会提醒自己。
但其实我还是不那么认识自己,这是一个过程。我在单一价值观里成长太久,改变需要时间。
人被投放到地球上来几十年再被回收。而一眨眼我已经过了快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