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

前两天在整理以前blog.cn上的博客。那个网站已经停了,必须得强迫缴费才能看到以前的博客。我交了钱以后开始把以前的文章一篇一篇手动复制下来,文章-日期-评论,从2007年到2012年,一个不落。一边复制粘贴一边浏览以前写的东西,哭一下,笑一下,很惊讶自己以前有那么多鲜活的思想。感觉那好像是另外一个女孩子,是一个我会喜欢的女孩子。这两三年来都没有持续地记录过自己的生活,多半是跟为了未来生计到处劳碌奔波有关,很累,脑袋里却常常很干枯。复制粘贴完,脑子里想要重新开启博客的念头也萌生了。之前博客网站的灭亡让我不再信任其他第三方网站,于是上下左右google一番决定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然后这里就诞生了。

 

写博客是一种很不具有侵略性的行为,既写给自己看,也默默希望被其他人看到。而它不像微信公众号那样强迫递送到我眼前,导致再喜欢的公众号时间久了也会心生厌倦。想念我的人自然会时不时跑来看一眼,知道我一切都好也就够了。

后摇滚 抽象艺术 博物馆

从“优斯迪吧”第一期开始接触“后摇滚”了。感觉“后摇滚”是和抽象绘画很接近的艺术。不像通俗歌曲有清晰的旋律和歌词。它是一种更感性、充满个人体验的音乐。因为抽象,无法一下抓住大众的耳朵。不愿费神进入的人只能和它擦肩而过。不朗朗上口,故也难以传唱。但又正因为这个性化,一旦一首歌与个体感受契合,便是高度特异性的体验。

很多人从小并无接受好的审美训练,对美的感知远没那么敏感。音乐很难平白无故引出共鸣。这或许和很多人在博物馆的体验相似。“为什么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我却不知道它好在那里”、“这些画都很美,我却没法感觉一幅到底比另一幅好在哪”。想必许多“看得津津有味”的人也都暗自在这样想。

感觉对某些艺术的欣赏能力需要反复训练打磨才能生出来。孩童的心到底是敏感还是粗粝?只知道长大后,没有足够的艺术史背景和审美训练,最初对音乐、绘画这些艺术的感知是迟钝的。囫囵吞枣看完许多画以后,一天对一幅画第一次心生特别的触动。那一刻觉得我神性迸发,阿凡达的触角和大树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