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th Empty Bowl Dinner

今晚跟着我的同事卡森医生去了一个叫空碗晚餐的活动。

这个活动是卡森医生生活的社区每年感恩节前夕举办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需要购买晚餐券,餐费捐献给救助饥饿的机构。卡森医生每年都会买很多张餐券,既当作做好事,又可以分发给同事们大家一起去吃晚餐。这是一个犹太人社区,所以活动在一个犹太教堂里面举行。我以前从来没有进过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比起来,这家犹太教堂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简约现代。虽说是慈善晚餐,但食物却相当丰盛。主角是由社区里面很多有名的餐馆免费赞助的各色招牌汤,配加各种甜点和饮料。各种番茄汤、南瓜汤、印度汤、中国酸辣汤、火鸡汤,等等等。美国的汤很多里面都有很多料,是可以当饭吃的。我试了差不多八九种汤,还就着汤吃了两块面包,吃到肚皮弹进弹出。大厅里面是几十张大圆桌,大家随便就坐。因为都是一个社区的,很多人都认识,有的人是同去一个教堂,有的人参加同一个读书会,有的人是同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晚餐期间还有很多人背着大麻袋把自己家烤的面包分发给大家。在步入吃饭的大厅之前,会首先经过另外一个厅,里面有各式各样当地学校小朋友们自己做的陶碗,每个人凭票可以选一只碗。这只空碗意在提醒人们今晚大家喝汤的时候,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正在忍受着饥饿。

这样的社区活动对我来说很新鲜。因为在中国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由一个社区组织起来的活动。在这样一个社区里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结识,从而成为朋友,一起做好事,一起分享生活,这样的感觉很幸福啊。而且我发现很多美国成家立业的中产阶级都很喜欢参加各种慈善活动。这些慈善活动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去做一件好事或者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而同时把它变成了一种社交、一种娱乐、一种生活方式。美国有很多民间的慈善组织,定期会举行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而把参加活动的报名费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医院以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慢慢在美国生活下来,深入到生活的社区里面,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情味,这是以前住院医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感受不到的。

带爸妈出门旅游的尴尬

这两次回国,每次都带爸妈出近门旅游一次,希望将此保持成一个习惯。上一次去了成都,玩得还算成功。这一次假期的前一半有一个国庆八天假期,所以只能待在家里。国庆一过假期也没剩几天了,本来打算去重庆,可惜时间太紧,不想太过舟车劳顿,于是改主意去了扬州和苏州。

这篇并不是想说这趟旅游,而是想说说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个感觉。这么说吧,这两趟旅游的初衷可能有四成是因为自己想去这些地方,而另外六成是想带着父母出去玩一下。我妈妈是个很喜欢游山玩水的人,退休后更是恨不得整天在外面旅游拍照,不过她一般是穷游,吃住都很简朴。我爸爸是个宅男,绝不会自己处去旅游。一部分原因是他是个大孝子,每天都要去医院照顾住院的爷爷,另一部分原因是他非常的节俭,通常舍不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我妈不在家做饭的日子,他每顿两个大馒头就把自己解决了。所有我想趁回国的机会带他们非常放松休闲舒适地玩一下。我装了支付宝,所以基本上走到哪里都可以买单。我的信用卡有很多积分和福利,所以出门可以住很不错的他们自己根本不可能会去订的宾馆,坐飞机还可以享受贵宾室。吃饭打车也可以基本不用看价钱,因为跟美国比起来国内交通和饮食的价格还是相对便宜一点。

说这么多,我感觉他们跟着我应该好好地享受才是,但是他们却给我一种感觉是他(们)是在牺牲自己的时间陪我玩。有一次我爸和他朋友打电话,听到他说“我现在正在xx呢,女儿要出来玩,我没办法只能陪着她”。没办法只能陪着我?!Excuse me?我带他去苏州街头逛,他表现出他几十年前早就来过苏州了,这些他都看过了,他现在就是在陪着我看。他对街头风貌没有表现出一丝兴趣,反而是不停地低头走路,走到一处就停下来歇着等我。我带他去吃一个人几百块的大餐,他也没有表现得很兴奋,反而我需要不停表现出兴奋和好奇,从而希望能激起他的兴趣。

唉,总之就是这样玩有时会觉得挺没劲的。当然,这只是我偶尔的感受。大部分时间我能感到他们还是开心的,尤其是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事,不用担心经济的压力,为能享受到女儿为自己做的这些感到自豪。这些我都能感受到。如果不是回家陪着他们,也许我会和腾仔去远一些的地方旅游,澳大利亚、日本、冰岛,这些地方我都想去。工作以来的所有长休假我都用来回国了,没有去过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旅游。因为家里的老人一直身体有状况,所以每年能回国我都回国。看着同事们每年都去一到两个特别远特别酷的地方玩耍,不用操心家人,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家庭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但是呢,我还是愿意去接受这个甜蜜的负担,虽然满嘴抱怨,但我还是感到一个“报恩”的责任。明年的假期,我还是会回国,我也还是会带父母去不同的地方玩。也许我会把回国的时间缩短到一周,然后用剩下的一周带他们去远一些我真正想去的地方。不管他们表现出怎么样的态度,我都会尽我的能力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去一点乐趣,这是一个一辈子的承诺和回报。

Pride Parade以及 JFK博物馆

这两天瞬间冬天变夏天。这周末三十几度的气温,我在家里坐不住(虽然要复习执照考试啊!),就跑出去看新鲜了。

围观了2017 Boston Pride Parade。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过游行,真的很有意思。这个游行本来是支持LGBT的,但是渐渐被外延成了平等自由和爱这样一些普世价值的宣扬,以及一个在大好天气狂欢的理由。很多公司、社会团体和学校组成的方阵,大展不同个性,游行的人在路中间跳着笑着,扔着小礼物,围观的人在旁边尖叫着,非常过瘾!我拿到了各种彩色串珠项链、唇膏、糖果、笔、便签,当然,作为一个LGBT游行,我还接到了不少润滑剂和避孕套……后来我带着串珠项链去博物馆,到了晚上一照镜子,全部掉色染在脖子上,好不尴尬。

 

 

秉承着在离开波士顿前多逛逛这个城市的主旨,这周我去了JFK博物馆。这个地方离市区非常远,又是关于政治历史的博物馆,要是平时我是不会特意去一趟的。但这次去了以后发觉真的不虚此行,看得东西非常多,布展也很好。有点像柏林的“柏林故事博物馆”。布置了很多还原历史场景的布景,很多的电影和视频,加上肯尼迪总统和她夫人精彩的一生,真的很有看点。可惜时间不够,只能走马观花一翻。博物馆出口接着一个玻璃大厅,外面是海滩和草坪,美得心旷神怡。我和苏菲小妞在外面草坪上交流了一下近期人生,然后沿着草坪走了一大圈。那地方在海边翘出的一个小角上,美!博物馆边是一片可爱的居民区,简直是梦中想住的那种地方。再过两个星期就要搬去和腾仔一起了,对各种和“家”有关的信息就会特别留意。

这三周的轮转叫Medicine Consult,也就是内科会诊。主要是去看其他科(精神科、外科、骨科和神外等)搞不定的内科问题,还要负责所有的Rapid Response和早上的急诊收病人。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到下午4点,所以和正常人差不多,一下班天还大亮,迎着太阳回家心情棒棒的!

我现在在家旁边的咖啡店里学习(家里实在太热,而且家里的座椅和书桌的高度很不舒服,看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可是旁边有一对ABC和大陆女孩貌似在进行第一次约会,大声说着各种尴尬无聊的话题,让我很分心,只能来写一下博客了。

好多事情想做

天气很好的星期六。计划了一下今天想做的事情。

早上起床后和腾仔煲了一会儿电话粥,然后做了简单的早饭(面包夹牛油果一片奶酪一个荷包蛋,一碗芝麻糊,一杯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了一会儿youtube。我现在真的是太爱youtube了,简直成为我每天打开电脑要做的第一件事。最早听说youtube这种视频网站的时候,我还会想别人做的视频会有意思吗,但没想到这想法真的错了!Youtube太有意思了,我关注了许多有意思的vlogger,看别人各式各样的生活,觉得世界太有趣了!上面还有无穷无尽的免费资源,我现在学习书法和水彩画都是从上面学的。平时学习时有个什么特殊体检手法忘记了也随手在youtube上一搜就行了。而且youtube还没有广告!不用看什么都等1分钟。

然后浏览了一下各个博物馆的信息。还是决定想去科学博物馆。因为那里的球幕电影和Imax电影实在太好看了!想今天下午继续去把没有看过的都给看了!然后晚上去看Wonder Woman,听好友评价说不错。有时间当然还要运动+练一下书法或弹琴(这取决于室友在不在家,我喜欢她不在家的时候弹)。顺便又看了一下MFA的展览表。因为每个月的第一周MFA都是免费,所以明天想去一下。在MFA网站上看到原来MFA还有很多面向大众的艺术课程,从画画到雕塑到摄影到做首饰什么都有,顿时心又痒了,可是在波士顿只有3个礼拜了。马上搜了一下费城的艺术馆有没有类似的课程,貌似是有。虽然这些博物馆开设的课程都挺贵的,水彩课是6节课两三百美元,但我真的很想去体验一下啊!

人走茶凉

今天晚上心血来潮和那时候一起在美国医院实习的小伙伴联系了一下。上一次联系是三四年前,那时我们都还在为做上住院医生而努力。那时每天一起上班,晚上一起吃饭,周末一起玩耍,考前一起复习,有讲不完的话。现在再联系:

Me: “Hey!”

D: “Hi”

Me: “We haven’t talked for sooo long!”

D: “True”

Me: “Enjoy your residency?”

D: “Yup”

Me: ” I know xxx and xxx in your program!”

D: “Really. Nice.”

D: “You got married?”

Me: “Yes! I am married!”

D: “Nice. Congratulations”

也罢。再见。我玩我自己的去。

 

社会活动者

在美国切身实地感受到了一点社会活动者的意思。

首先美国人很喜欢游行。我在波士顿经历过两次今年比较大的游行。一次是Trump上台后一月份举行的Women’s March。这个游行全国各地都有,还有很多女明星上阵。具体倡议什么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范围很广,有女性权益,人权,LGBT权益,反对Trump,什么都有。每个人举着自己手工制作的个性十足的口号牌,衣服也是穿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第二次是前不久的科学家大游行,基本上是号召重视科学研究之类的。说实话两次游行我都没有深入核心去看,因为真的很怕恐怖分子会趁这种集会搞事情。但那两天地铁上,街上,到处可以看见去游行或者游行回来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聊着天,像刚从一个派对回来。

今年我一届的同事大卫同学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核武器的讲座。不是核医学或者核武器给人的伤害,而纯粹就是核武器,核武器的历史,核武器的威力。为什么要给住院医讲核武器呢,因为他说医生是绝佳的社会活动者人选,因为医生是老百姓眼中值得信赖的人,所以我们应该运用我们职业带来的威信和号召力来推动一些社会议题的发展。他说他对限制核武器的议题很感兴趣,所以他在业余时间做了些这方面的社会活动,去参加反核武器大会。前不久给某位因为反核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发了个邮件,没想到还真和他联系上了,正计划着和那人见面并把他请到我们医院来讲座。

过了不久,我们医院又在理性的住院医系列讲座里给我们办了一个医生参政议政的讲座。请了一个医院负责政府事务的人来给我们讲怎么样从多种渠道让我们的意见被政府听到。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讲座,我在国内从来没有听说过。讲座鼓励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程所见所闻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任何范畴都可以,非医学的也可以,然后像政府反映。讲座说其实州议员提出的很多医疗法案,大多是基于数据,他们真正能够和基层医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也非常愿意这样做。如果我们有任何想反映的情况,可以去医院的对外事务办公室咨询,他们会告诉我们最佳渠道或者适合联系的人或单位是哪一个。或者直接给议员办公室打电话,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按规定老百姓给议员办公室的打的电话他们必须要接并且必须要有答复。

参政议政对我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首先我以前一直觉得它没什么用,就是政府给我们个渠道去发泄一下,但是真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也说不准。第二我对政治根本了解很少呀。回想以前学的政治课,现在看来根本就是个笑话,没有学会任何辩证和批判性地思考。导致现在的政治视野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民生新闻的阶段。第三因为见不到实际意义也缺乏一定的教育,对政治的兴趣也没那么大,远没有围观网红和八卦和真人秀那么大。

我真的相信走上街头或者给议员打电话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吗?我还是不知道。但我知道随着自己长大,我越来越想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哪些大事正在发生,我想知道和我一样的其他人类是怎么样的生存状态。我想活地更明白一点。

 

波士顿的小鸟四点多醒来

波士顿的小鸟是四点多醒来的。这是我直到最近才发现的。

因为最近开始失眠了。

在打了五十多关游戏,听了两集播客,刷了无数遍豆瓣朋友圈微博InstagramPinterest之后,小鸟开始叫了。渐渐地我对黎明刺破黑暗之际也不再怀有敬畏之心。

以前我听别人抱怨失眠、抱怨头痛胃痛大姨妈痛,我统统不以为然,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些困扰。但是近一年多以来我竟然也开始失眠了。一开始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诱因,白班转夜班、夜班转白班、回国调时差、每一个新的轮转科室开始前那一晚的焦虑、每一次做早会报告前的抱佛脚、咖啡喝得晚了、大姨妈来前一夜,不一而足。但逐渐地没有任何诱因我也开始睡不着了。我使劲回想前一天是否可有任何诱因,左想右想,看似是再正常不过的一天,尤其是我还发誓这晚一定要早睡的那些天,我尤其失眠失得荡气回肠。

失眠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呢。通常我会感到心悸。摸了下脉搏也没有跳得特别快,但是我就是感觉心悸。然后我会遍寻手机找事做。我会打开灯坐起身试着读会儿书,然后不甘心又关上灯盖上被子,然后又放弃打开手机,如此往复几个循环,窗外小鸟就开始叫了。

这个时候我特别想腾仔。我想听他在我身边轻轻打着鼾,温温软软一个人,会让人觉得特别安心。

当病人对我抱怨失眠时,我会跟他们说sleep hygiene。回想我自己,sleep hygiene是做得特别差的。我自己真是一个特别不合格的病人。比如我整天催着我的病人们每年定期回来体检,我自己却有四五年都没做过正规体检了。这不下周约了一个去看个放心吧。

终于去了成都

四月初回了一趟国。只有短短的十多天,显然是意犹未尽。

这次回国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带着父母远游一次。小时候都是爸爸妈妈带我去玩,这次由我带领他们去玩。机票、酒店、行程,一切由我安排和买单。他们玩得颇为开心,我掏钱包也掏得开心,感到辛苦工作都值了。再一次感到赚钱真好,可以让父母体验舒适的酒店,想吃什么就点,想去哪儿玩不用考虑门票钱,然后他们可以得意地向亲友炫耀这些都是女儿安排的,我喜欢这种感觉。妈妈看到酒店账单时悄悄对我说,“住这么贵的酒店啊!”;爸爸在旅游的尾声总结说,“这次旅行最不值的就是酒店太贵”,我却在他们的话语里听出点女儿肯为他们买单住贵地方的小小自豪。当然,旅行的快乐不在于进行昂贵的消费,而在于一家三口在一起探索一个新的城市。很多时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小学的时候,爸妈牵着我的手带我第一次坐飞机、坐轮船、去别的地方旅游。斗转星移现在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仍是三个人,这也永远不会变。想到这里不禁又要湿了眼眶。我的消费观在给自己买东西和给家人买东西时稍有不同。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我常常瞻前顾后犹豫再三,但为家人掏钱时(无论是买礼物还是发红包)我几乎毫不犹豫。给自己买了贵的东西以后往往会有稍许负罪感,给家人买了贵的东西却充满了给予的快乐。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说回这次的旅游。我准备写几篇不同的小感想来描述这次成都之行的几个不同的小片段。这次回国是四月份,这真是一个回国的最佳时节。买机票方面,四月是淡季,机票似乎是一年当中最便宜的,差不多比旺季便宜了一半。天气方面,四月中国到处都是温润明媚的气候,去哪里都特别适宜。成都这个地方一直是我国内旅游目的地第一位。好吃又有故事的城市,就够了。去了之后我发现众人口中最适合居住城市果然不假。后面我想讲讲我喜欢成都的哪些方面。

这一次腾仔因为工作没有请出假和我一起回国。爸爸在旅游时有意无意说了句“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一家三口出游了”。我不知道他是因为下一次可能就要加上一个腾仔而变成一家四口了因此有点小小“爸爸才有的醋意”,还是因为下一次可能就要加上一个小宝宝变成五口之家而有点小小期待。总之我们中国人的家庭结构里,父母和子女是永远无法切断无法独立存在的。

两件小事

拥挤的地铁里。

我旁边坐着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男孩,是那种耳朵上打了一圈洞,裤子很松垮几乎兜在半个屁股上,旁若无人地手机功放着饶舌音乐,整个人左晃右晃陶醉在音乐里。怎么说呢,应该是那种深夜我上了地铁看到可能会躲开坐到地铁另一端的那种形象。但现在是傍晚六点,我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座位。

到站停车。门开了,上来一个妈妈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我边上的这个嘻哈小孩噌的一下站起来,给刚上来的小男孩让了座,还朝他做了一个那种哥们相见的手势。然后他站在那里扶着栏杆继续摇摆在他的音乐里。

这一幕引发了我的瞎想。一个看上去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嚣张的青少年,那种会在公共场所大声放歌的有点惹人厌的小青年,却仍然像本能般执行着给老幼让座的公共秩序,这是件很奇妙的事。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那天我在家附近的一条安静的马路上走着。迎面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在大声讲电话。从外表上看,这个男人应该是个蓝领工人,他穿着一个工装上衣,牛仔裤上有很多油漆印,胡子拉碴。我隔着很远就能听见他讲电话的内容,貌似是在描述他和一位女士的约会,用词很粗鄙,出现了很多”F”开头的字。迎面而过的时候,他抬头突然看到了这条小路上的另一个行人,他马上对电话另一头说,“等几秒钟,我现在不能说这些话了,我身边正有一位女士经过”。然后我们交汇而过,安静的五秒钟之后,我听到他在背后又对着电话开起了黄腔,渐行渐远。

这些小事很有意思。这些我们本以为对公共秩序完全不在意的人,却还是能自觉地为公共空间里的别人着想,这里面体现着他们从小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

2011年2月随笔一篇

(2012.4.5:一年多时间我没干什么事,但是觉得自己长大了,长得很好。对现在的自己喜欢多过讨厌。我要继续开始写了。愿与你一起成长。)

计划要每周写一篇随笔的。今天无论如何要动动笔。

德国回来后,开始关注起时政来。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转变。正好发生在25岁快开始的时候,正符合以前自己计划的“25岁之前低下头好好发掘自我,向内探索;25岁之后开始抬起头看世界,向外关注。”
虽然对于自己身心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但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和抱负都逐渐转移,也许是这个每天上演各种滑稽戏和悲喜剧的世界强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总之,我要开始累积对一块新的领域的认知了。不仅要看要想,还要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网络时代,负责任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身也是一种微薄但有益的贡献吧。当然,自身的探索仍同时继续着,目前感兴趣的领域仍是:死亡,女性主义,梦和心理学。另外,新近对爵士乐、古典音乐、各种音乐感兴趣,对历史尤其是德国、日本和犹太人的历史感兴趣,对美国的文化和法律感兴趣,对医学科普感兴趣,对政治和金融感兴趣,对各种精油、香薰、药妆和植物护肤感兴趣,对有品位的咖啡馆和独立书店感兴趣,对淘宝一如既往地感兴趣……啊!!感兴趣的事着实太多,而且关键是,没有一件和我以后要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相关!
自从开始看各种新闻以来,渐渐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趣之一在于,这个国家竟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发生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有趣之二在于,这些事情发生后,读各种代表不同利益的人群发表的各种言论,很锻炼人的能力。像是在做判断题,全靠自己现有的理性和认知来评判,而且没有正确答案。
每天浏览各种门户网站、订阅的电子报、微博言论,时间长了,也得出一些经验。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一种言论。
在这个社会上,真相成了最最难得的东西之一。眼见都不一定为实,眼不见的,统统要先打一个问号。
有的真相被封闭了,有的被扭曲了,有的被夸大或消隐了,而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怎样从纷繁的信息洪流中用最高的效率去伪存真,或者说尽可能的挖掘出一些离真相最接近的信息,真成为了一门技术。
目前我的做法是:
1.以一些相对信得过的媒体言论为基准,比如订阅的爱枣报(现在已经被封了,1510周刊代替),FT,纽约时报,联合早报等等。当然,我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媒体是否真的公正、客观,但毕竟是一些公认的好口碑,姑且信任,否则就只能被逼成为一个整天疑神疑鬼的人了。尤其是一些被禁的网站,也尽量翻墙过去看看。并不是说被禁的言论都是正确的,但多听一种观点,至少对事件的认识更加全面。至少被禁有自己的理由,若大理在握,为什么还怕人家来嚼舌头呢。(但是翻墙工具还是很有限!)
2.一些有公信力的个人言论。像我最近从整日离不开校内,变成黏上微博了。因为在微博上,很多有见识、有见地的人都会发表许多有启发性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有助于对公众事件本身的了解,还有助于自己独立批判思维的形成。
3.官媒。官媒不等于垃圾。哈哈!它们是有助于我批判思维养成的极有利工具。对于一个重大事件,我一定会把其他媒体、个人言论和官媒对比着读,对比之下可以看出许多玄机,许多笑点。而且官媒里其实有大批聪明而有正义感的媒体人(至少我知道几个不错的人目前供职于官媒),若能在官方的大口径下读出官媒中一些比较中肯、勇于说实话的文章(当然这些文章一定是写得够聪明的),说明我水平大大长进了。
4.基于自己二十多年来建立自来的良心和是非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呐”~若把每个人心中秤的度量换算成一个标准值,恐怕都不一样。但是这世间总有共通的对于善良和爱的理解,也总有一个公平和正义在那里。当眼前各方观点杂乱不一的时候,一定要闭上眼睛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不过,目前本人心里的这杆秤还很不精准,需要长年累月地打磨。好在这世间多的是供教学用的案例。不必一一过问,追着几件好好读透(实在没时间啊!!!)。
另外,还有和他人交流看法,直接去问离事件发生地最近的人,等等。
(突然觉得搞这种情报搜集工作简直是天蝎座人的强项啊!)
最后一句话是:在一次次显示“该网页无法显示”的今天,我相信自己仍可以做到不被蒙蔽。
最最后还有一个疑问:这种喜欢关心时事政治的女人,会不会显得比较没有没有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