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生日

早上去上班。中午给护理院的医生护士们做了一个讲座。下午去产检,腾仔照例又是说好了来陪我结果人影也没见。晚上回家,等到六点多腾仔还没回家,我饿了,把冰箱里剩下的水饺煮了。然后躺在沙发上看完了剩下的《怪奇物语》。看到一半腾仔下班回家了,煮了一碗螺蛳粉,我们一起把《怪奇物语》的第二季看完了。我的31岁生日就这样结束了。

我对生日真的不感冒。就像平常的每一天一样过。有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个人有点apathic,就是没什么感情,但我明明看到小动物和电视里面的煽情镜头很容易就哭得稀里哗啦。或者是因为我生活里绷得太紧,所以在面对那些动物和电视屏幕的时候就很容易放松自己。

倒是早上我们在早会之前,一个同事提了一句,今天是我的生日,结果所有的人停下手中的事帮我唱了生日歌,让我很是措手不及。然后讲课讲到一半,有人敲门,几个attending进来,带来了甜点和花给我,又给我一个温暖的措手不及。看来美国人对生日真的是很重视。他们很喜欢制造生活里的小惊喜和小美好。我不知怎么应对,只是一味很尴尬地说“谢谢,谢谢!”。我不习惯别人对我这么好,尤其是陌生人对我——一个和他们毫不相干的人这么好。这令我很不安,又很感动,仿佛平淡的生活里偶尔多一些这样的出其不意的美好也蛮不错的。以后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过一下生日节日或者纪念日呢。

晚上看完电视,腾仔在沙发上累得睡着了。之前看电视的时候我假装生气,说他什么也没给我准备,他说我们俩个都不是重视过生日的人,而且他每天都像我过生日一样宠着我,他生日我也什么都没做,所以今天也就这样吧。我心里其实挺失望的,虽然嘴上说不在乎,但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期待可能会有什么惊喜。

下午做了全面的超声,真的是很全面,整整做了一个小时,几乎把每一个器官每一块骨头都照了,还看到了脸鼻子嘴巴。我当时想着我是不是应该表现出激动一点的样子,说“OMG, how amazing!”之类的,结果我很平静,做超声的工作人员似乎都比我激动一点。有什么好激动的呢,屏幕里的这个小孩就跟我见过的所有超声下的小孩一样,虽然他长在我的子宫里,但是他从受精卵开始的这一切变化并不受我一丝一毫的控制。这很恐怖,或者说很神奇。这样一个生物长在我身体里,从一个细胞渐渐变出一个人的模样,完全不受我控制,而是随着某种自然发育的法则就这样长起来。我只能说,我见证了自然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个神迹。虽然这个神迹每分每秒都在成千上百的人身上发生着,但我很荣幸也能成为这个神迹的领受者。

然后是我很庆幸这个小孩还活着。因为从头到尾我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让我时不时怀疑是不是胎死腹中了。而且我真的从头到尾就很马虎啊。发现怀孕的时候已经两个月了,之前必然是没有吃叶酸。知道怀孕了以后连忙去买了维生素片,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吃,现在60片一瓶还剩大半瓶。前两个月不知道怀孕的时候经常不吃早饭,饿了就喝咖啡,有段时间迷上垃圾食品每天中午去大力水手炸鸡店买炸鸡。知道怀孕了以后还是忍不住每天要去买咖啡。懒得烧饭也经常是速冻水饺螺蛳粉了事。即使这样这个小孩还活着,我真的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了。

好了就这样吧。今年生日的愿望,希望我能健健康康地生出这个小孩。还有希望我能继续活得自由自在,不用理会任何人。

19th Empty Bowl Dinner

今晚跟着我的同事卡森医生去了一个叫空碗晚餐的活动。

这个活动是卡森医生生活的社区每年感恩节前夕举办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需要购买晚餐券,餐费捐献给救助饥饿的机构。卡森医生每年都会买很多张餐券,既当作做好事,又可以分发给同事们大家一起去吃晚餐。这是一个犹太人社区,所以活动在一个犹太教堂里面举行。我以前从来没有进过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比起来,这家犹太教堂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简约现代。虽说是慈善晚餐,但食物却相当丰盛。主角是由社区里面很多有名的餐馆免费赞助的各色招牌汤,配加各种甜点和饮料。各种番茄汤、南瓜汤、印度汤、中国酸辣汤、火鸡汤,等等等。美国的汤很多里面都有很多料,是可以当饭吃的。我试了差不多八九种汤,还就着汤吃了两块面包,吃到肚皮弹进弹出。大厅里面是几十张大圆桌,大家随便就坐。因为都是一个社区的,很多人都认识,有的人是同去一个教堂,有的人参加同一个读书会,有的人是同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晚餐期间还有很多人背着大麻袋把自己家烤的面包分发给大家。在步入吃饭的大厅之前,会首先经过另外一个厅,里面有各式各样当地学校小朋友们自己做的陶碗,每个人凭票可以选一只碗。这只空碗意在提醒人们今晚大家喝汤的时候,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正在忍受着饥饿。

这样的社区活动对我来说很新鲜。因为在中国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由一个社区组织起来的活动。在这样一个社区里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结识,从而成为朋友,一起做好事,一起分享生活,这样的感觉很幸福啊。而且我发现很多美国成家立业的中产阶级都很喜欢参加各种慈善活动。这些慈善活动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去做一件好事或者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而同时把它变成了一种社交、一种娱乐、一种生活方式。美国有很多民间的慈善组织,定期会举行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而把参加活动的报名费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医院以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慢慢在美国生活下来,深入到生活的社区里面,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情味,这是以前住院医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感受不到的。

中国胃

昨天我第一次自己做了曲奇饼干。在饼干出炉的那一刻,我被那一阵扑鼻的香气给震惊了。竟然有这么香香甜甜暖暖的味道!然后刹那间好像理解了为什么美国人都那么喜欢吃饼干了。

美国人对饼干的爱是长久以来我不能理解的。饼干是那么干巴巴没有层次的一种食物,为什么让美国人这么无法抗拒。我的同事偶尔会把家里烤的饼干拿来和同事分享,大家都像疯了一样开心地分饼干吃。Who would say no to a cookie? 有时他们吃完正餐以后会买一块饼干做甜点。讲真?饼干可以做甜点?甜点应该是杨枝甘露、或者椰汁糕、或者西米红豆汤啊!家里楼下新开了一家叫做Insomnia Cookies的饼干点,专门为深夜在家饿醒想吃饼干或者派对酒醒归来走在街头想吃口饼干的人提供深夜的一块饼干。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东西到底有什么让人着迷。

直到今天我闻到了刚出炉的饼干的味道,我被陶醉了。我咬了一口,那一阵奶香、黄油香冒着热气伴着酥脆又结实的一块落在我嘴里,真的是很幸福的味道啊!我明白了,我的美国同胞们从小吃着妈妈烤得这样香香的新鲜饼干长大,不喜欢才怪呢。后来等到我的饼干冷了下来,吃的时候嘴里还回味着那种刚从烤箱端出来的香香暖暖的感觉,觉得眼前这块冷冷硬硬干干的小东西仍然是这么好吃。

这就是味觉记忆吧。那些美味的瞬间伴随着人长大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以至于在吃同类食物的时候这种通感会一起涌出来。就好像我从小爱吃的香喷喷的猪油泡泡小馄饨,上面浮着紫菜和蛋皮。那种气味、口感和视觉映像在今天的美国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随时唤起。以至于我去中国城吃一碗糟糕至极的皮厚馅薄清汤寡水的小馄饨时,仍然觉得它是美味,因为它唤起了我的全方位味觉记忆。这种记忆通常还包括一种对环境的记忆,猪油泡泡小馄饨让我想起了小学边上那些阿婆和阿姨开的小吃店,一人坐在里屋用一根小竹筷挑着馅包馄饨,手脚利落,另一人在外面就着大灶头下馄饨,还有一人在店堂里收拾碗筷和招呼客人。那些小店一般都看着很破落,墙皮剥脱,墙根泛起黑乎乎的烟渍,但终年都萦绕着白色的蒸汽、来来往往的食客和猪油香,这就是家乡的感觉。这种感觉即使是中国城那一碗无滋无味的馄饨也是能唤起的。

有时候我在吃生煎、咸菜泡饭或者臭豆腐的时候,我会想眼前这份食物到底好吃在哪里,从味觉、视觉、香味和营养成分来说,他到底和披萨饼或者奶油通心粉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并不能用一个理性的分析来让这些中国食物打败外国食物,或者光凭语言描述从而让从没有吃过这些食物的美国人相信它们是好吃的。就好像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中东人这么热爱鹰嘴豆泥,美国人这么喜欢薯条。这些食物不仅激发着童年最初吃到它们时的那一份最好吃的味觉记忆,还激发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与这些食物相连的风土环境产生的归属感。所以这么多人才说,美食能温暖孤独人的胃和心。这么俗的一句话,细细想起来,还真的是很有道理呢。

汇报一下我双十一的购物

这是我第一次双十一买这么多东西。我都不想去看我的购物金额总额是多少了,但是怎么说呢,想到这么多包裹正向我飞来,感觉非常兴奋啊。

因为明年要搬去纽约一年,而一年期的工作很难找,再加上即将会有小宝宝,我就决定过一阵向往已久的家庭妇女生活。我幻想着每天可以做菜种花花花弹琴看书(和照顾宝宝)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全家一整年将依赖腾仔的工资过活。曼哈顿的房价是有目共睹,腾仔又还是fellow所以没什么钱,我们这两年也没什么积蓄,加上有了一个孩子,预见会有不少经济压力。我的支付宝里还有一些钱,所以我想能用人民币买的并且在中国的价钱比美国便宜或者不相上下的,就趁此机会买一下,然后明年爸妈来的时候可以带来。

首先经过一番研究,我跑去全棉时代买了一堆纱布浴巾、毛巾、产褥垫、一次性内裤、湿巾、干湿两用巾、棉签之类的。全棉时代真是贵啊!但是双十一期间全场半价也是着实给力(虽然打完了折还是蛮贵的)。这些东西普通价钱和昂贵价钱之间的质量到底有什么质的区别,真不好说。普通药店里的棉签和全棉时代的那种头上稍微有点小突起的棉签到底对新生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我也真是没有觉得。但是消费欲望刺激着我,让我毫不犹豫地下单了。

第二大单是各种中文绘本,买了好几百块。怎么说呢,我知道这些书一两岁以前小孩根本不可能看得进去,但是我还是买了……我在网上研究了一圈,把基本上所有9分以上的绘本都放进了购物车。我买中文绘本的原则是:买非英语国家作者的。尤其买了很多日本翻译来的绘本。英文的绘本到时可以去图书馆看,中文的美国可就买不到了。买的时候我心里还想着,我小的时候也没有这些绘本啊,可我现在不还照样活得好好的,并且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文艺青壮年吗。但是看着这些漂亮的绘本,觉得我也不差这些钱,有被那一个个高分书单刺激着,我又毫不犹豫地下单了。

第三大单是一些首饰。我最近在控制自己买衣服,因为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放了……现在的家是一个一室一厅,储藏空间很有限,很多衣服堆起来根本看不见,看不见也就想不到穿,所以利用率很低,每天翻来覆去穿的就那几件。而且最近身体的各种维度都变大了,很多衣服也没法穿了。不过呢,首饰不占地方,也可以每天换着用,哈哈。美国的首饰挺贵的,没什么牌子的小店里一对耳钉也要十多美元吧,而且款式挺同一的。我最近戴的很多耳环都是在淘宝上买的,经常被同事夸赞,令我得意洋洋。所以趁此机会,我又毫不犹豫地下了一单。

第四大单是很多猫咪主题的织物。这一单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我正躺在床上刷豆瓣,刷着刷着看到一个豆友晒出他的一条猫咪毯子,我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太可爱了!我赶紧跑去淘宝,上了同一家店买了一堆各种颜色各种猫咪的浴巾、低碳、毛巾被……虽然这些我都不缺,但我忍不住的。辛辛苦苦工作买两条喜欢的毯子还不行么……抱着这种想法,我又下单了。

第五大单是我垂涎已久的网红饭盒。它已经在我的亚马逊愿望单里躺了很久了。这次这只饭盒是作为淘宝弹出广告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的,我一看价格,果断买了两只。我很想买粉红色的,但是想着以后要和腾仔交换着用,他用粉红色着实不太合适,就买了一黑一灰不同形状的两只。心满意足。

汇报完毕。

 

什么都可以和育儿扯上关系之:过节

这周二是万圣节。那天我下班路上经过一个住宅区,小朋友们正穿着奇装异服挨家敲门进行trick and treat,非常可爱。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以后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过万圣节,或者圣诞节、感恩节,任何一个西方节日。

我是一个对任何节日或者纪念日或者仪式都不太过敏的人。我甚至记不得我是哪一天订婚,哪一天领证。很多中国传统的节日随着我长大已经逐渐失去了本该具有的重要性。也可能是和我高中起就在外地上学有关。从那时起很多传统节日或者家人的生日都因为我一人身在异乡不方便回家而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一天。我知道有的人是天生的生活爱好者,即使一个人也能把一个节日过得很隆重。有的人租着简朴陋室也能花心思把家布置得很漂亮。我好像不是这样。我妈和腾仔不止一次批评我生活不讲究,邋邋遢遢,懒洋洋。对中国节日都如此不在乎,那就更别提西方节日了。

但我似乎并不能控制我的小孩想过什么节日。他会在美国的文化里长大,势必会跟着要过各种美国的节日。我不想他觉得被排斥。但很多节日气氛的营造是需要家长赞助的。比如要过圣诞节,就要去买圣诞树,就要在家里放上一些基督教小饰品,就要给他玩圣诞老人袜里藏物的把戏。这些我是不太屑于弄的,但是为了孩子我可能不得不去弄。并且为了他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我还要弄得比别人都精彩一点。万圣节也是一样,如果他的同学们都穿着奇装异服在那一天去上课,我可不忍心让他成为唯一不打扮的那一个。

但同时我又不想让他忘了自己的中国血脉。没有了周围的中国环境,我很怕他长大以后成为我最讨厌的那种ABC,所以我得让他过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春节,尽管我自己从来不过这些节。但这样岂不就便宜了这小子?他可以过别人两倍数量的节,收到两倍数量的礼物!

 

我到底为什么要生小孩

首先我想说,我明年就要生小孩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除非中途发生不幸意外流产),我再在这里钻牛角尖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但这不妨碍我爱钻牛角尖,并且对这个问题日思夜想。

没有人可以与我讨论这个问题。所有那些生了孩子的,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狂热,我几乎可以想象他们会给我什么样的答案,我也懒得陷入和他们的争论中。那些还没生孩子的,那就更没工夫去思考这种不涉及当下生计的问题。男性同胞,因为生理结构的不同,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和我一样强烈的共鸣。

所以我只能自己想。然后上网看很多别人的想法。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生孩子。其实根本没有“为什么”这个过程。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之前因为两地分居、自己和别人合租房、双方事业不稳定、工作太忙等等现实原因,根本没法承担生孩子所带来的后果和对事业的影响,所以我一直采取严密的避孕措施。现在我和老公搬在了一起,双方的事业和收入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很稳定的,即使有了孩子我们也有这个余力去担负,于是就没必要继续严密避孕了。然后我就怀孕了。

所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又不假思索的过程。但是细思恐极,因为这精子着床的一瞬间所将带来的今后一系列变化是多么惊人啊!它将严重并惨烈地改变我今后整个的人生轨迹。更可怕的是这并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长年累月不知不觉温水煮青蛙般的变化。就好像目前的我和一年前的我状态并没感觉丝毫不同(除了每天排尿的次数较之前增加了十几次,以及内衣大了两个号),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个月以后我也会挺出一个大肚子,再几个月以后我将有很长一段时间睡不了完整的觉,在几年以后我会拼命谷歌全市最好的学前班是哪个,也许我也会不自觉地疯狂在朋友圈晒娃——然后我就忘记当年我还会问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我也变成了彼岸的一个人。

当然在获知这个消息后我本能的反应是开心的,但是随后我理性的一面就压抑了我的本能。我试图分析这种开心到底是激素带给我的一种反应(进化为了维系种族的繁衍派出了激素这种东西来让我感到开心从而全心全意去保护自己的胎儿),还是我作为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主动地感到开心(主动这个词不准确,因为并不能说激素引起的开心就是不主动的)。

不过不清醒不自知的状态是我讨厌的。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去想一想。

我先反驳几个常见的生孩子的理由。

“为了爱”、“爱情的结晶”

我不同意。爱就是爱,是两个人的事,跟一个小孩没关系。有的丈夫因为各种原因想要小孩,而妻子因为爱丈夫所以不假思索地生了小孩,这也许勉强可以称为“无条件的爱吧”,但这是一个间接原因,并不能算是想要孩子的直接原因。并且我一直觉得另一半和孩子比起来,毫无疑问是另一半更重要。孩子长到青春期就基本离我而去了,而只有伴侣才会陪自己一辈子直到一方先死。孩子和我会渐行渐远,而伴侣会和我逐渐变成一个人,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传宗接代”、“情感的传承”、“生命的延续”

我不同意。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属于我自己、独一无二的。我死后这个花花世界的一切我都感受不到了,那么即使我的基因因为生了孩子得以延续下去,这对我自己来说又有什么用呢?这其中有一个理由我暂且没有办法反驳,那就是有的人如果觉得自己的基因非常优秀,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个基因传递下去,即使冒着和另一个人的基因随机结合发生突变从而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基因在后代身上外显的风险。这个理由我无法反驳,不过显然不适用在我的身上。

“体验幸福感”

我不同意。幸福感是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而获得的,没必要通过生孩子这么个大成本的工程来获得。有的人可能会说生孩子获得巨大的幸福感是其他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那我还想说吸毒获得的幸福感是无法比拟的呢……开玩笑,其实我是想说首先专注于任何事情都可以获得独一无二的巨大幸福感;第二这种专注的程度如果等同于生养孩子所耗费的精力,那么获得巨大幸福感的可能性更大;第三毕竟生养孩子付出的成本太大了,与此相比获得的那些幸福感真的值得吗?还是不如少花点成本享受一些小确幸呢。

“什么年纪干什么事”“这是一种本能”

我不同意。这是一种对人类理性思考能力的放弃。如果是本能就屈从了,那还是一个“人”吗?具有对本能说“不”的能力是一种自律和自省,只有人类才有。避孕手段的发明让不怀孕成为一种可能。所以人类当然可以追寻本能去进行男女之欢,但怀孕在今天却不再是一个必然后果。错过最佳年龄就不再适合怀孕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也不太能反驳。毕竟我也用这个作为过我自己的理由。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只要你想,去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但是怀孕却是某一年龄段女性的特权,如果错过了那就一辈子也无法获得这种体验,这想想还是挺糟心的。

“找个寄托”

我不同意。这是生活空虚者的托词。并且这将是很多那种可怕的将自己的后半生生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可怕的家长的前身。我只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我自己身上,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身上。

“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这理由有点本末倒置。孩子都已经生出来了,当然希望他什么都好,难不成还希望他生命多波折吗。我不懂,你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富足、快乐,却不辞辛苦生出一个孩子,还鞍前马后地守卫他的健康快乐,这是何苦呢。没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无以支撑起做这一切的动力。

好,下面讲一讲我目前想到的可以让我自己信服的生孩子的理由。

首先这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动态的、无法替代的体验。当然如果不去生孩子,我还可以去体验很多其他种类的事物,但没有一样可以像生养孩子这样多角度够深度。我想看到一个长得又像我又像我老公的人类,我想体验有一个人类可以全身心依附我让我去爱的感觉,我想体验和我老公一起做一件大事的感觉。这种体验这么独特,即使付出很多时间和心血也应该是值得的。

第二,一辈子没有怀过孕的人在很多疾病上的风险会增加。生儿防病,就是这样。

第三,这是一种赌博。因为我也不知道生了孩子以后生活的净值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毕竟投入和产出都太大了,而且不好量化。这是没有办法参照效仿的事,每个人的体验都没法复刻到我身上。但可能无知者无畏吧,我就赌一把了。

第四,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lens写的文章,我都了以后感到非常认同。摘抄一点如下。

“生孩子本质上是一种中年行为。

张爱玲说:“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上古的人寿命很短,身体、激素帮他们安排一生的生活,到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就结束了。这段时间人是自动生活的。而现在我们面对多出来的几十年,只能自己思考、安排、对抗生活的荒谬感,这就是中年。人到了某个年龄,就是会很无聊,很荒谬,缺乏意义和存在感。

白天工作,按部就班,晚上回家看看美剧,跟老公出去吃饭,等菜时面对面玩手机。周末出去看个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展,逛个街买件衫,试一家新开的饭馆。 事业方面你大致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有事业要开创吗?有鸿篇巨著要写吗?有信念要向人类传播吗?NONE。

而没什么事情对抗无聊的强度、刺激程度和正当程度能超过生养一个孩子。

你有了孩子,继续生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面对该面对的人。但你跟没有孩子的自己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你的时间和情感派上了用场,你想给他很多爱,想看到他笑,在他哭泣时把他搂在怀里。你又有了努力工作挣钱的动力,又一次渴望睡眠,甚至连电视剧也因为没什么时间看而变好看了,在你面对漫漫长夜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小生命软软地窝在你怀里,胖腿搁在你的小腹上。他让愚蠢又软弱的你感到好圣母好坚强。”

 

带爸妈出门旅游的尴尬

这两次回国,每次都带爸妈出近门旅游一次,希望将此保持成一个习惯。上一次去了成都,玩得还算成功。这一次假期的前一半有一个国庆八天假期,所以只能待在家里。国庆一过假期也没剩几天了,本来打算去重庆,可惜时间太紧,不想太过舟车劳顿,于是改主意去了扬州和苏州。

这篇并不是想说这趟旅游,而是想说说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个感觉。这么说吧,这两趟旅游的初衷可能有四成是因为自己想去这些地方,而另外六成是想带着父母出去玩一下。我妈妈是个很喜欢游山玩水的人,退休后更是恨不得整天在外面旅游拍照,不过她一般是穷游,吃住都很简朴。我爸爸是个宅男,绝不会自己处去旅游。一部分原因是他是个大孝子,每天都要去医院照顾住院的爷爷,另一部分原因是他非常的节俭,通常舍不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我妈不在家做饭的日子,他每顿两个大馒头就把自己解决了。所有我想趁回国的机会带他们非常放松休闲舒适地玩一下。我装了支付宝,所以基本上走到哪里都可以买单。我的信用卡有很多积分和福利,所以出门可以住很不错的他们自己根本不可能会去订的宾馆,坐飞机还可以享受贵宾室。吃饭打车也可以基本不用看价钱,因为跟美国比起来国内交通和饮食的价格还是相对便宜一点。

说这么多,我感觉他们跟着我应该好好地享受才是,但是他们却给我一种感觉是他(们)是在牺牲自己的时间陪我玩。有一次我爸和他朋友打电话,听到他说“我现在正在xx呢,女儿要出来玩,我没办法只能陪着她”。没办法只能陪着我?!Excuse me?我带他去苏州街头逛,他表现出他几十年前早就来过苏州了,这些他都看过了,他现在就是在陪着我看。他对街头风貌没有表现出一丝兴趣,反而是不停地低头走路,走到一处就停下来歇着等我。我带他去吃一个人几百块的大餐,他也没有表现得很兴奋,反而我需要不停表现出兴奋和好奇,从而希望能激起他的兴趣。

唉,总之就是这样玩有时会觉得挺没劲的。当然,这只是我偶尔的感受。大部分时间我能感到他们还是开心的,尤其是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事,不用担心经济的压力,为能享受到女儿为自己做的这些感到自豪。这些我都能感受到。如果不是回家陪着他们,也许我会和腾仔去远一些的地方旅游,澳大利亚、日本、冰岛,这些地方我都想去。工作以来的所有长休假我都用来回国了,没有去过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旅游。因为家里的老人一直身体有状况,所以每年能回国我都回国。看着同事们每年都去一到两个特别远特别酷的地方玩耍,不用操心家人,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家庭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但是呢,我还是愿意去接受这个甜蜜的负担,虽然满嘴抱怨,但我还是感到一个“报恩”的责任。明年的假期,我还是会回国,我也还是会带父母去不同的地方玩。也许我会把回国的时间缩短到一周,然后用剩下的一周带他们去远一些我真正想去的地方。不管他们表现出怎么样的态度,我都会尽我的能力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去一点乐趣,这是一个一辈子的承诺和回报。

回家

一个多月没有写日志了,真懒,批评自己!

这一个多月做了不少事,工作上新学到了很多东西,看了不少新的电视剧演出和书。这两周正在中国休假。吃了所有想吃的东西,嘴巴里那股恶心的美国chinatown味终于被香喷喷的路边馄饨、汤包、鸡蛋饼的味道给抹去了。办了个婚礼,很简单的,主要是爸爸妈妈很开心,爸爸喝得醉醺醺的但很开心。去了上海见了高中同学和医学院的同学,看了新盖的医学院大楼,住了漂亮的宾馆(衡山路12号,推荐!),逛了街。经过了整整一周,时差终于倒过来了。现在国庆假期即将结束,我的旅行即将开始,接下去的几天带着爸妈和腾仔去扬州和苏州玩一玩。

相册里的一个陌生人

我很喜欢和小朋友聊天。我喜欢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听他们意想不到的回答。我很容易和小朋友成为好朋友,我把他们当一个平等的人,而不是一个被说教的对象,我对他们的谈话表现出兴趣,并且也煞有介事地顺着他们的逻辑聊天。

我记得翻看自己小时候影集的时候,妈妈会指着一个陌生的女孩说这是你的小姨(或者某某姐姐),你小时候和她们可亲了。不过我现在完全记不清了。就算看到我的小姨,也只是一个多年不见的亲戚。

现在和我成为好朋友的小朋友们,多年不见的话想必也会把我忘了吧。我只会是他们童年相册里那个陌生的年轻阿姨,而他们继续肆无忌惮地长大再也不会把我放在心里。

婚礼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笑话

上周六和腾仔回纽约参加了他大学好朋友的婚礼。是一个穆斯林和印度主题的婚礼,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其他文化的婚礼。我在美国参加过两次婚礼,都是托腾仔的福参加的。上一个婚礼是一对富裕的白人医生(新娘是小扎老婆的学妹),在纽约长岛的一个私人庄园里进行。

现在看来美国的婚礼形式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社交,会配有自助小食和饮料台,也会有侍者端着装着小份食物的盘子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你想吃就顺手拿一份,就像电视里那种鸡尾酒社交场合。白人夫妇婚礼的饮料台也有各种酒,你也可以叫侍应生帮你调一杯酒。他们的小食台上是奶酪,一些小巧的串烧,之类的。穆斯林是不喝酒的,所以他们的饮料台就是苏打水和果汁,他们的小食是印度沙拉,印度炸春卷,印度一个三角形的炸物里面包着土豆(samosa)。我只爱吃炸春卷,因为有点像中国的三丝春卷,连吃了五六只。我一般不去叫酒,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叫。对,我在美国三年多了,还是不知道怎么点酒。我不知道那些各式啤酒的牌子,也分不清那些深浅不同的葡萄酒到底有什么区别,而且我至今在潜意识里还隐隐有种“学大人偷喝酒是不对的”这样荒谬的想法。

社交环节会进行很久。这是非常尴尬的环节了,也就是所谓美式尬聊的阶段。婚礼来宾一般是新婚夫妇人生各个不同阶段认识的亲人朋友,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几个人,只能狂展small talk和发挥自己在当红电视剧、体育赛事、度假热门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可惜这偏偏是我最不擅长的地方。我发现我对大部分我不认识的人都丝毫不感兴趣。我承认很多美国人都非常友好,也会积极的发掘话题来聊,可我仿佛就是一个话题黑洞,人家问一句我答一句,说来我脑子里明明知道我可以回问对方一个问题从而把谈话进行下去,可我潜意识里偏不,我选择低头吃东西,让话题热度渐渐冷下来。幸好我有腾仔陪着,我就拉着他假装到处看风景,自己说话,可怜他不能去和他的老同学们热络热络。

差不多两三个小时过去,宾客全都到了,大家在分配好的台子边就坐,开始仪式环节。首先是新人入场。新人入场前一般是伴郎伴娘先入场。一般他们会选择比较搞笑夸装的方式进来,比如两人跳着舞进来了,举着一个搞笑的小标语进来啦,之类的。然后是新人入场。此处不像国内,没新娘爸爸什么事(但我也看到电视上有婚礼是新娘爸爸牵着进场的)。然后是演讲环节。新娘新郎两边各派至少一个人说话,和国内不一样,这个人一般是他们的同龄人,闺蜜或者校园时代的好友或者同辈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演讲主题是一个劲地损和夸以及讲笑话(当然笑话的水平有明显的好坏)。这个时候会伴随着正餐上场。那场白人婚礼的正餐是牛排,印度婚礼的正餐是印度自助餐,包括各种牛羊肉、饼和饭。吃完饭是尬舞环节,群魔乱舞,场边那些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们就笑呵呵地围观(可能心里想着太无聊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家睡觉)。跳完舞大家继续喝酒社交尬聊。跳舞和舞后尬聊环节是我开溜地好时机。

婚礼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笑话。大部分人都觉得很累很无聊,但每个人都显得很开心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