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近体会到的一个心得。很多大人喜欢无节制地给与宝宝鼓励。宝宝拿起一个球,大人会鼓掌说good job。宝宝把球随手一扔,大人又鼓掌大叫“耶耶耶”。宝宝吃一口饭,大人又振奋地说“好棒!”。我公婆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几乎宝宝每走一步,每拿起一个玩具,都会博得他们的无尽赞赏和鼓励。即使是我妈妈和宝宝视频也会这样。也许我妈妈和宝宝的接触机会少,只能通过视频,所以她更是毫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宝宝每做出一个动作她都会鼓掌,宝宝拿起鼓槌在琴上随便乱敲她也不停叫好。
我真的很反感这样。而且我觉得宝宝已经渐渐被影响了。现在只有家中有公婆在,或者和我妈妈视频,宝宝每走一步路(他5天前第一次开始走路)就会回头看他们等待掌声和喝彩声。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小题大做。但是我觉得这样会引导出一个谄媚型的人格。我希望宝宝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是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于期待外界的表扬。我希望他能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喝彩声打断,从而转移他本来就短暂的注意力。我希望他能学会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不管是小小的平凡的事,还是大大的振奋人心的进步。
在宝宝玩耍的时候, 我一般会帮助他用语言描述他正在进行一件事的过程,尽量客观,而不是试图给与好坏评论。比如他在随意敲鼓,我会说“宝宝在敲鼓。看来你很喜欢打鼓啊。”,而不是“哇,敲得好棒,真好听”。 宝宝在自己跌跌撞撞走路的时候,我故意不去盯着他看(当然用眼角余光保证他的安全),他想走多久走多久。
当然我会毫不保留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宝宝的进步。当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试图抱着一个大球走路,第一次尝试搭积木,坐在滑梯上不敢滑下来。当他试图跌跌撞撞走进我的怀里,我会毫不吝啬地抱紧他给他无数个亲亲。但我想让他知道,生活中大多数都是些普通小事,别人不会注意到,但只要他有心,小事也可以是快乐的事。
这个年纪的宝宝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家里全部的大人都围着自己转。自己有什么需求一定要马上被满足。我想让他渐渐知道(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最近在播客里听到一句话特别喜欢,记下来提醒自己,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孩子的到来并不能打破家庭的平衡而让每个家庭成员都牺牲自己的生活围着他转,他只是作为一个新成员加入了我们的生活。
写得真好啊越姐姐,以后等我有了宝宝也会常来你的博客看看:)
这一篇让我想起了我导师评价他外孙女为“美国大傻妞”。他女儿和女婿在美国定居,生下了孩子,小宝宝被非常正面积极的方式教育,被鼓励,吃的多,体育运动也多。
导师是深沉儒雅的人,对这种充分舒展自我、对他人敞开和友好的性格持观望和一点点怀疑的态度。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专注力”或许就是“内在动力”的外在体现,真的太宝贵了。我自己有个人体会,我家长不关注的事情我就做的不错,也不费力气,比如读书、语文和摄影,但被关注的英语和理科学起来就会吃力一些。内在的求知欲被外在的“意义”替代,自己没有觉察的时候,就会在努力和抗拒之间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