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郁闷,还是到这里来写写字吧。
这本书是近期看过的最好笑最有意思的一本。
我一直以来在找这样一类书,非虚构类的,讲寻找人生意义和终极信仰之类的话题,但又不能太神神叨叨、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或者太学术太抽象太干巴巴。我想听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是怎样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逐渐产生出对终极意义的疑问,又是怎样去寻找这个答案的。我想听这个问题是怎样在咖啡杯、写字台、跑步机、米其林餐厅和度假航班这些世俗烟火之间碰撞他们的灵魂的。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尽管它并不是一本纪实作品,而是作者根据真实体验改编的)。
主人公是一个生活优越的纽约中年中产阶级,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美满。他对自己拥有的一切非常满意,从不在意需要追求什么更高的信仰。有一天他远在北达科塔州的父母因为意外车祸双双身亡,他必须前去处理遗产手续。他有一个妹妹本应和他同去,却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而指派了她的男朋友和主人公一起去,而且是要一路从纽约开车去。这位妹妹的男朋友是一位“仁波切”。我对“仁波切”具体什么意思也不太清楚,反正就是高僧活佛或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很高修行的一个人。这位在美国精英文化里成长的主人公一开始对穿着红色僧袍的仁波切充满了揶揄和质疑。就像大多数人的预设一样,他们眼里的高僧是那种神神叨叨一有空就劝你信教搞些什么神秘宗教仪式的人。当仁波切一开始邀请他一起静坐他赶忙摆手拒绝逃回自己的房间去。但这位仁波切并非这样的人,他真的是一个有很高修行,又很谦卑,并不从属于任何宗教但又精通所有宗教,对人生的各种问题都有很深思考,却又很接地气很率真的一个人(喜欢打保龄球和高尔夫)。在和他的公路旅行中,作者从质疑转为欣赏,渐渐感受到自己灵魂深处一直都有的对信仰和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在和仁波切的一次次对话中逐渐靠近那个答案。
当然,书的最后作者揭露:仁波切是虚构的。公路旅行是真实的。并且书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终极答案。当然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终极答案。不过书里写的几个点给了我一些启发:
首先是静坐。真的很有意思,这么多灵性大师都选择了静坐作为通向终极答案的途径。不是单脚站立,不是蹲马步,不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而是静坐。 不过我现在觉得静坐的关键不是坐,你也可以站着,可以躺着,可以趴着,可以靠着,关键是静。不过坐可能是最让身体放松却又不过度放松的一个姿势。静的关键是什么都不要想,让所有的思绪一一浮现,再一一抛去,一直到什么都不剩下。“你看到念头,让它漂走,看到念头,让它漂走。”什么都不要想的关键是,当你做到了什么都不要想,头脑一片澄清的时候,真理就会浮现出来。仁波切说真理不是神给你的,真理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只是被纷扰的念头给蒙蔽了。当你靠静坐来训练自己去除杂念的时候,你生命里的真理就显现出来了。就像一杯水,水本身是清澈的,但当你不停搅拌,那些翻转的泡沫和波浪就会让水显得浑浊。但当水渐渐平静下来,仍旧是澄澈透明,可以一眼望穿。
仁波切不主张放弃一切尘世欢愉去化归虚无。他认为人生需要欢愉,需要去体验美食、有趣的事物和性,只是不要过量。如果总想着,那这些执念就会蒙蔽你的头脑。
最后的真理是什么?是什么让世界运转?仁波切说是爱。是爱让一颗原子靠近另一颗原子,是爱让人类诞生。其实我还不是很能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很喜欢用它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
另外,作者真的很搞笑,我很少看书会笑出声,而这本书让我笑出声了好几次。为了支持豆瓣我买了这本书在豆瓣的中文电子版,但是看着中文译成的那一个个幽默的对话,我简直可以直接想象出一个典型的受过良好教育又极富幽默感的美国大叔形象。
这本书并不旨在解决问题。我在豆瓣上很多评论里都看到有人说读完很失望因为没有找到答案。我觉得这本书用一种非常能打动我的方式鼓励我继续思考下去,不要浑浑噩噩。
下面是一些喜欢的摘抄。
“你不会浪费你在这里的时间,已经交给你的时间,它是那么的宝贵,我们不到死的时候都意识不到。你不会浪费这个宝贵的时间,你明白吗?这是最好的一种环保人士。这是不滥用这个世界的礼物。你明白吗?”
“所以你的头脑中就有一小处安静的空间。如果你愿意的话,那处安静的空间可以给你一个机会,深入再深入地领会这个世界。”
“我的朋友,不要一直担心这么多,担心其他人,以及他们说什么。不要有太多强烈的意见,太多强烈的判断。你怎么做才重要。你怎么想才重要……我们是什么,完全是我们想什么的结果:它建立在我们的念头上,由我们的念头组成。如果一个人带着邪念说话或做事,痛苦就跟着他,就像车轮跟着拉……那个……车的牛蹄。如果一个人带着净念说话或做事,快乐就跟随他,就像永不离开的影子。”
“这就是世界。世界一直是这样的。一直,从创造出《圣经》开始,从所有宗教的古来传说开始。在你无法操控的大世界里,有一个你可以控制的、属于你的小世界。在那个小世界里,如果你去看,就能看到是走这条路向善,还是走那条路向恶,或者保持中立。不是上帝在天上看着你、审判那你那么一回事。比那更简单,也更难。上帝是上帝,神智是神智,无名存在是无名存在。上帝只是在给予爱、给予爱、给予爱,就像……就像一支非常美好的乐曲,一直在演奏着。如果你害人,就会让自己对这支乐曲充耳不闻,仅此而已。不是上帝的错,是你的错。不是上帝的审判,是你的选择,明白吗?你让自己没有机会感受上帝,感受月亮升起,感受任何美好的爱。一世又一世,你让自己没有机会,然后有一世,或许你开始转变,内心安静了一点,去聆听这支一直存在的乐曲——它为你演奏,为坏人演奏,一直都在。连在困境里轮回几千世的极恶之人,有一刻,”他两手用力一拍,“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他们走这条路,不走那条路了。一个选择,又一个选择。他们开始走上回家的漫漫长路。”
“爱,让杯中的水干净”
“然而,不时地,我头脑的密室里会吹进来一阵不安的风,就好像一扇窗忘记关了,暴风雨钻了进来,我整整齐齐的关于如何做人的笔记都被刮下了台面。”
“亲情是死亡的最好修行。能理解到你是更大东西的一部分,不只是单独一个个体。”
“但很多人只是裹着一层粗暴的厚皮,就好像他们需要一层盔甲才能生存,于是用起所能想到的唯一一种盔甲。至少对他们当中有些人来说,在所有文身、香烟和廉价的罐装啤酒,大声嬉笑,污言秽语,以及明显的偏见之下,是平常的温柔灵魂,如果他们察觉到你把他们当人看,如果他们察觉到基本的尊重、礼仪,或者至少你不准备嘲笑他们,那么盔甲就融化了。”
“思想的不纯洁性欺骗我们相信,我们只是肉体,不是更大的东西:神圣整体的基本部分。”
“开悟是你眼睛内部的巨大转变,换一种思维,这样你就能理解上帝一点,理解耶稣一点。但也许不是一个转变,而是许多小的转变。你改变你的灵性状态——通过祈祷,通过冥想,通过你的生活方式,通过你决定的思考方式,通过你带着良好意图在这一世学到的教训——然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或者片刻,当它发生时,你看世界的方式变了。从生理上变了。我觉得,如果你是个坏人,或许是个小偷,那么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我能偷什么?你看到所有能被偷的东西。那改变了你头脑的运行方式,让你对真正存在的东西,所有你偷不了的好东西,太阳、人心,等等,视而不见。”
“每次你想起食物,不管是现在还是明天,我都要你想着食物在舌头上的触感。就想着那种感觉,食物在你的舌头上,在你的胃里。想着那种感觉,吸一口气,然后在呼气时让那种感觉离开。这就是冥想:你看到念头,让它漂走,看到念头,让它漂走。”
“我在瑜伽后遗症的痛苦中发现,原来有几百块很小的肌肉——颈后、腋下、骨盆区域、腿的前部和后部——在日常活动中,是我们丝毫没有注意过的。在我躺在那里的10或15分钟里,试图鼓起勇气动弹时,我突然想到,瑜伽就是觉察那些肌肉,训练它们,感受它们。深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肌肉里的疼痛。那就是瑜伽对每个人的作用,让你注意,不去思考。”
“这样总想着下一次的愉悦,倒不是坏事。只不过它让你的头脑无法在这一刻平静下来。这可以在极其精微或者更大的层面发生。如果你在能吃的时候暂时不吃,能做爱的时候暂时不做,就能把头脑给你塑造的世界看得更清晰。”
“我的灵性境况由我掌控,不是上帝;我们都有扩展意识的工具,只取决于我们去不去用,不是单纯地干坐等死,等待救赎”
“仁波切的存在方式,他的性格,声音或脸庞,带出潜伏在我们这种人心里的恐惧,我们这种满脑子思想的人。这种恐惧一直在安睡,直到他顶着光头、穿着红袍,从容地出现。当它醒来时,我们不得不用虔诚、用博学的言论、用知识分子的优越性尽可能地赶紧把它盖住。”
“有的人已经超越被伤害的这条线,无法再被伤害。你应该知道这是真的,你应该努力变成这些人当中的一个,让自己明白,你不是你的肉身,你是更大的东西。那是你在这个地球上的使命,这里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为了教会你那么做。生活,死亡,每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