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这件事

双十一刚过,这周末又是黑五。作为刚刚打通了海淘转运任督二脉的我,经历了中国和美国两地的先后两个消费狂潮。目前手头金钱和时间都比较宽裕,所以买起东西来基本上没有顾忌。不再像以前那样死等全年最低价,也不再烧脑计算全网最低折扣,喜欢了就下单,借口是早买早用。尤其是买孩子的东西,更是毫不手软,而且经常刹不住车。

其实近一两年来,我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想起刚做住院医那阵,开始拿工资,工资不多但也够我一个人比较潇洒地花。那时着实有一阵报复性消费的时期。疯狂地逛街、买衣服。虽说都不是什么昂贵的大牌子,但像是为了弥补大学8年手头拮据之苦,我对各种款式衣服的占有欲望暴涨。尤其是优衣库,在那几年,女装的几乎每个看得上的款式我都买了一遍。它们至今仍占据着我衣橱的大部分空间。生了孩子以后,我对买自己东西的欲望直线下降。开始疯狂购买和孩子有关的一切物品,而且只求最高品质。每买一件东西之前做足功课,力求买到这一品类里面最质优价美的一款。最近两三年,几乎没给自己买过衣物。这可能源于几点。一是我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我衣橱里的这么多衣服,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穿坏,只要我愿意穿,我余生不需要再买任何衣服了。第二是,在美国几乎没有外貌焦虑,我意识到以前在中国自己穿衣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在别人眼中我的形象。我那时那么在意别人眼里的我,从而花了那么多时间打理自己愿意呈现出来的一个形象。中国的姑娘们真的非常在意外貌打扮, 非常在意穿当季款式,对别人进行外貌评判的门槛也很低。而在美国,真的没有人太在意别人穿得怎么样,舒服得体就好。我穿得像个大妈出门也不会自卑,打扮一番出门也不会过度敏感,总之美国人对外貌的宽容度确实是颇高。

我的消费观还在时时进化,并且随时需要面对剧烈反复的自我斗争。刚搬家那会儿,有一阵疯狂地买家具和家居用品。一会儿喜欢家里堆满东西乱中有序的中古风,一会儿又喜欢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的日式风。导致每买一件东西都会进行一番心理斗争。我偏向于不喜欢添置没用的东西,但又希望我的家能反映出我自己的兴趣和品味。我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是围着一个用途和目的而购买的,不买重复用途的东西,但时不时还是会为一些打折而一时冲动。

我尝试在购买一件东西的全过程里时刻内观。从想要一件东西的欲望升起之时,到在网上或者店里浏览各个款式,到最后拿出信用卡准备付钱。我尽量时时刻刻询问自己:我需要这个东西吗?我需要它完成什么用途?我家里没有现成的替代品吗?没有这个东西我可以好好生活吗?这个东西值这个价钱吗?我现在是一个冷静的购物状态吗?很多时候,当我问完自己这些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把鼠标指向了取消订单。但也有很多时刻,我毫不察觉地陷入了那种躁热冲动的状态,等意识过来时,我已经下了好几单也许并不是那么需要的单子。有时候这种需要内观的意识能把我的购物战线拉得很长。那个冷静内观的我和那个躁热冲动的我在不停打架。燥热的我占上风时,购物车就多出了几件东西;冷静的我占上风时我又去购物车里取消了几件东西;如此往复好几遍。往往是花了很长时间选购商品,加购物车;又花了很长时间反复斗争,再一件件从购物车移除。最后大半天下来,什么都没买,心情又挺矛盾。

刚听了播客《不合时宜》的最近一期,是讲消费观的。里面提到几个观点深得我心,回顾一下。观点一:购物是一种投票。人们通过购物来决定厂家生产什么东西,哪些人会得到工作,这个世界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垃圾,等等。这一票和政治无关,和每个人的个人选择有关。我们每天都在通过购物进行这样的投票,微小却持续地改变着世界。观点二:现代人的公共生活越来越少,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越来越局限,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购物本身甚至都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从手段成为了目的。观点三:购物真的是自由的吗?各种广告和带货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决策。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有自主选择权的,但其实是被操控的。观点四:一件商品的寿命有三个阶段,被生产,被购买和使用,被废弃和回收。我们现在的消费只专注于当中这个阶段,而对一件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以及被废弃后将如何回收丝毫不在意。观点五:一件贵的高品质的产品,就应该反复用,高频率高强度地用,破损了以后进行修补再接着使用,这才是物尽其用。

嘉宾在节目结尾说的一段话非常精彩:“过有态度的城市生活,就是试着建立自己的购买标准,了解自己购买的物品,尽可能长久地使用它。找到生命中一些购物之外的事情去做,那才能带给你更深层的精神上的喜悦消费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为了生活而消费,而不是为了消费而活着。”

在这里我不免要强烈批判一下网络上活跃的那些时尚博主、生活方式博主。点名批评“子时当归”、“Vicky”、“西门大嫂”、“Anna阿姨”、“晚晚学姐”等等网红,很多是我曾经每周下饭的精神食粮,但现在都逐一取关了。她们呈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丝毫不控制自己物质欲望的样子(当然控制了她们就没有视频可拍了)。她们购买大量同一功能的产品,只是因为一些微小的差别。她们的生活方式毫无实际复制的可能性,然而她们却在所有观众心里种下了一颗焦虑和冲动的种子。曾经我很羡慕她们也被她们种了无数的草,而现在却常常心生厌烦。诚然这种生活方式没有对错,只是我成长了,我看重的东西变了。

好了。内观一下。写文章也很容易变成无意识地倾泻。现在想要倾泻的差不多就这些了,感觉很棒。另外透露一下,这个黑五我买了一辆室内自行车,和很多桌游和电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