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用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微博、豆瓣和Instagram,当然还有这个博客,不过它并不算是一个社交媒体。其实我蛮反感有的人发把一条同样的状态在所有的社交媒体上全都同步发布。这样很无聊。我明明刚在朋友圈看到你发了这条,转头在微博又看到一条一模一样的。当然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集中火力把一条状态让尽可能最多的人看到,不浪费每一条的素材。这可能比较适合有网红心态的人。
我喜欢在不同的平台发不同的东西。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种计划,而是渐渐分化出来的。
比如在朋友圈我发的都是非常私人生活化的状态,抱怨一下啦,搞笑一下啦,无厘头一下啦,看的对象是我的朋友家人,基本上是一个懒洋洋的本我。
在微博上我发的都是有个小主题的一段话,会做一些文字上的修饰,而且有强迫症地每次都要发到正正好好140个字。看的对象很多是医学生以及和我一样的年轻医生,用的是真名,很多人都知道我是谁是做什么的,所以我会经常发一些我希望向这个社会群体传达的想法,可以说是一个有情怀的超我。
豆瓣基本上是标记自己看过听过用过的书电影音乐游戏演出等等,然后标注简短几句自己的观/听/用/玩后感,但不太会写很多原创的东西。 没什么看的人,因为主要是记录给自己看的,但偶尔也会有几个豆瓣上因为志同道合而互相关注的豆友,更多是我关注别人,豆瓣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这段时间已经成为我刷手机的主要平台,在豆瓣上我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个文艺女青年。
另外还有Instagram,由于被墙的关系,在这个平台上我的好友大多是我的美国同事。因为我在生活中和外国人交往还属于是一个比较端着的人,所以Ins这个平台基本被我用来当成展示自己的生活展示中国文化的地方。 许多美国人对中国还是有许多刻板印象,现实生活中他们接触的中国人也大多由于语言的问题没法展示出自己很生动真实的一面,我希望在Instagram上能让他们看到中国人的许多趣味和品味。
最后是这个博客。这就是一个我毫无负担随便记录自己感想的地方。有的人喜欢搞个微信公众号,但是我挺烦推送的。你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别人都想看,有时候强行推送太频繁的结果就是直接被删号。而博客是一个不会给别人造成负担的地方。来看博客需要进行几下额外的点击,而真正关心我对我感兴趣的人是不会烦这几下额外点击的。另外我之所以并没有把这个博客做成只有我自己可见,一是因为我还是希望我的想法能被志同道合的人们看到引起共鸣。很多想法是同一代的人共通的,有时候收到零星的几条共鸣留言我会特别开心。另外就是如果是记私密日记,笔头会变得特别没有约束,写着写着就变成很没营养地抱怨,也会失去动力,而把它放在网上一是有一个公众约束力,促使我注意自己的言辞磨砺自己的想法,二是看着每天的那些小小的浏览量我也更有动力去发掘自己的想法。一天当中会有很多灵光乍现想要评头论足一番的时候,这些想法过去也就过去了,但是写下来日积月累会发现哇我还思考过这么多东西。
这也像了解一个人。如果你想了解一个陌生人,你要上前和他说话,约他几次,一次吃饭,一次看戏,一次逛公园,也向周围朋友打听他的消息,也和他发微信、打电话、实地见面。把各个角度的只言片语拼起来,才能逐渐了解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这样岂不是让别人一下就把我了解透了,那见面还谈个什么呢。如果从一个平台上知道了一个人,那我就去其他不同平台看看他其他的方面,去博客上翻翻他以前的文章,这样才更模拟真实的对一个人的接近。这样更有趣些。
接下去要学习一会儿,然后下午出发去参加我们这届同事的End of Year Party。下了几天雨,今天天气大好。虽然还是有点冷,都快六月了,昨天我还穿着薄羽绒服呢。
哈哈哈,对第一段话特别有共鸣。但我自己觉得我可能是反过来了,因为我在微博的好友不多,而且我身边用微博的朋友挺少的,所以我在微博展现的自己比较真实,有什么想法都会说,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微信实在是加了太多的老师/领导了,而我又有点讨厌”分组可见”这种功能,因为其实一旦被别人发现反而挺囧的,所以渐渐地我就干脆选择只看不发……
我在微信设置了“谁不能看”,包括不熟的和我不喜欢的但又不得不加的人
我很高兴能一直见到你的本我。
很有共鳴啊,我常用的也是這幾個,也是不知不覺就在不同平臺發不同東西:P
最近有意識地迫自己多發點微信朋友圈,感覺這樣會離內地的舊友更近一些。
朋友圈只能写些插科打诨开玩笑的话,讲不了什么严肃观点。一讲观点,必然会有一部分人不同意,而朋友圈的人又都是好友,会比较尴尬。
是啊,只能分享點無關緊要的瑣事見聞~
6666666
请问建这个博客负担大嘛?
有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和金钱上的成本?
要买一个域名和服务器,然后每年要续费。我上次续域名是10美元一年吧,打折时会更便宜些。所以完全不贵。
技术成本也完全没有,因为我就是一个电脑白痴,全是靠google知乎和youtube自己摸索的。
因为之前在msn,blogcn写过,后来它们都倒了,我挪自己的博客内容挪得很辛苦,干脆自己买一个域名算了。